这次改进最令人惊讶的地方,并不是减轻了一点点重量,而是减重110公斤,绝对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既然这个“小礼物”都这么让人兴奋,大家对发动机本身的性能自然很是期待。
杨知书、阎伟忠和许宁三人并肩而立,注视着这台凝聚了无数心血的发动机被稳稳地固定在货盘上,随后缓缓进入运8飞机的货舱。
9月的东北清晨,空气中已弥漫着初秋的凉意。
杨知书穿着皮夹克,双手插进袖口取暖,转向身旁的阎伟忠问道:“上次我们送这台发动机去涪城测试,已经是八年前的事了吧?”
阎伟忠点点头,拉紧外套,抬头似乎陷入了回忆:
“那时624所的高空试验台还在建设中,很多关键测试如进气畸变、高原启动等都无法完成,只能冒险装到01号原型机上进行。”
“这次终于可以补做之前遗漏的测试,特别是高原低温下的启动能力,这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虽然杨知书并非航空动力专家,但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对项目的重点把握得非常清楚。
青藏高原的空防问题直到21世纪初仍是个难题。
尽管昔喀孜机场的高海拔位置理论上为我军提供了天然的高度优势,但在5000米高度保持飞机正常运行的技术挑战从未有人克服过。
这一情况直到内地至西藏的基础建设改善以及昔喀孜简易机场升级后才有所好转。
谈到90年代的情况……当时三倍音速中队依然装备着标志性的米格25R侦察机。
尽管这些飞机因老化和维护不足未能发挥全部潜力,但仍能依靠其高度和速度优势自由行动。
这时,许宁转过身来补充道:“经过这次改进,涡喷14发动机在高原环境中的启动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连启动机也改过了?”杨知书惊讶地问。
“没有直接改动启动机,但我们优化了压气机的研发,使其更轻且总压恢复系数更高。”许宁解释说。
“这样有助于缓解空气稀薄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