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赵普为大宋文人铺了一条坦途大道

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的这番动作,正是来自于赵普的启发。

于是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匡胤又晋升赵普为枢密使、检校太保,他的仕途再次稳步攀升。”

“‘杯酒释兵权’,只是解决将领兵权的第一步。

自中唐以来,

赵匡胤依旧面临着方镇和新执掌禁军,可能滥用权力的问题。

而解决问题的关键,

就在于如何将赵普的十二字方针,深入渗透到朝廷与地方的官职设置中,

史上最贪崇祯

从而彻底改变其运作逻辑,确保它们完全依附于君权。

在赵普的协助下,

一套相互制衡的职权体制应运而生:

中央设立副相、枢密使副和三司计相,以分散宰相的权力,实现权力之间的相互牵制。

枢密使直接隶属于皇帝,掌控指挥权。

而禁军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和殿前都指挥则肩负训练和护卫之责。

如此一来,

宰相和禁军的权力被分散,

相互之间又有掣肘,皇权得以得到有效巩固。”

“乾德元年(公元963年),

赵匡胤又采纳赵普的建议,

罢免了王彦超等地方节度使的职务,并逐步削弱了数十位异姓王的权力。

同时,朝廷还将他们调往其他职位,并以文官替代武官职位,从而消除了武臣方镇滥用权力的土壤。

此外,朝廷收厢兵之骁勇和荒年募精壮之丁为禁军,使得天下精兵都归枢密院统一指挥。

尽管地方不再拥有精锐兵力,

但地方厢军联合起来仍能对禁军形成一定的制衡,

这就构成了一个强干弱枝、内外上下相互制约的制度。”

隋炀帝杨广目睹此景,不由得发出一声冷笑:

“呵呵,大宋的种种弊端,便是从此处埋下。

赵普这个奇谋诡士,

倒确实为文人谋了个好前程啊。”

诸葛亮轻轻摇头,感叹道:“帝王之术旨在平衡,以文易武,灾祸之道也。

宋太祖难道连如此浅显的道理都看不透吗?

想必他肯定是知道的,只是他恐惧于自己得位不正,怕自己重蹈柴荣的覆辙罢了!”

宋徽宗赵佶叹息道:“朕虽已立下宏愿,要改变这股重文轻武的风气。但朕,真的能做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