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向下细看,张三就知道他们的玩法了。
因为北美的银行,这些风险,已经转嫁给了别人。北美是商业发达到变态的地步,他们可以把风险甩给别人,这个叫债券或者叫贷款金融化,然后打包卖给别人。
这些按揭贷款打包成了金融债券,然后卖给了北美的两房,也就是号称北美“国企”的房利美”、“房地美”,然后银行自己早就收回了现金。
当然,这种出钱当冤大头的事情,“两房”也不可能全部自己出钱,于是又把这些次贷包装成了国债,让投资机构购买。这一整套击鼓传花,全是杠杆的操作,让市场上的泡沫越吹越大。
张三就有种猜测,他以后来人的看法,早期,也就是2006年,华尔街有些机构,特别是那些大投行,他们已经预感到了这些‘次贷’已经有风险了,而且,风险很大,大到他们根本承受不起,为了能让自己风险小一些,他们把这些包装好的‘次贷’卖给全球的其他国家。
这叫有福我享,有难全球担。
风险很容易就是从这个流程看出来,比如一套房子,只需要三十万美元,购房者首付5万美元,剩下25万美元通过银行贷款,然后买下这套房子。
按照此时北美的升值情况,第二年这套房子上涨到四十万美元,房主的利息就有了,而且还赚了钱,这样的情况,业主把房子一卖,就入手几万美元,何乐而不为?
而银行那边,则直接把差不多的房源评估价提升到50万美元,购房者就能实现“0首付买房”。银行把这50万美元的贷款连利息等费用,一起包装成60万美元卖给“两房”,实际上银行一毛钱也没花。而“两房”又把60万美元的贷款,包装成了80万美元的债券卖给投资机构,机构又把这些债券趁着全球房价火热的时候,推销给那些海外的投资者,他们认为房价会一直涨,北美更是涨不停,就买下了这些债券。
就这样层层加杠杆,购房者没花钱,银行没花钱,“两房”没花钱,都用的金融机构的钱。
最后谁亏了?当然是断代的购房者,还有就是北美之外的国家为他们的风险买单。
而张三就是要清理这些潜在的风险,让新时代金融与海外银行进行彻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