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俘虏队伍中,不仅有敌方的将领,甚至是国家元首,或是高卢或日耳曼部落的酋长,也会有普通士兵、妇女和儿童。
安德鲁的“大凯旋式”保留了前一种“牺牲”祭品,但不再选用“白色的公牛”,普通的杂色肉牛即可。只要守在战神广场上的男女公民们,感觉肉质鲜美,好吃就行。
后一种“献俘游-行”被取消了,那是仁慈的安德鲁感觉这种方式有些野蛮,不人道,有悖于“自由、平等、博爱”的共和精神。
所以,根本没必要将这些可以持续创造经济价值的战败者,折腾着拉到巴黎市区做游街示众。还不如就让他们待在实为工厂的战俘营里,或是某个铁路工地上,为共和国的大发展添砖加瓦。
毫无疑问的,整个大凯旋仪式的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推凯旋者本人,法兰西第一执政,兼法军最高统帅,安德鲁-弗兰克。
曾经有一次,安德鲁执政官的确是在完全效仿,古罗马将军入城时的那般模样:坐在用四匹白马牵引的装饰华丽的车上,头戴黄金宝石镶制的凯旋冠,身穿金光闪闪的紫色凯旋袍,一只手拿着饰有金鹰的象牙权杖,另一只手拿着桂树枝。
游行时,为了不让普通民众看到凯旋者(安德鲁),由于受到尊崇而喜形于色,所以,根据古罗马的传统习惯,最高统帅脸上还需要抹上鲜红的胭脂。
不仅如此,在安德鲁身旁,还需要立着一对童男童女,身后站着一名德高望重之人,通常是由高等法院的大法官,或是元老院(参议院)的议长。
此人手中会端着一顶金冠,以表示此刻安德鲁的荣耀达到了顶点。同时,议长或是法官还要不断地对安德鲁叫喊:“你不要骄傲!要记住,你只是个凡人”。
不过,安德鲁仅仅遵从了一次,便以“夸耀武功太过显眼,容易脱离群众”为借口,取消了这种当众做小丑的角色。
实际上,是安德鲁因为感觉这种巡游方式太不安全。于是在以后参加的“大凯旋式”的时候,这位最高统帅习惯于待在装有防弹钢板的马车里。偶尔的,他也会打开车窗,向街道两旁的欢呼民众挥挥手。
凯旋者乘坐的战车,哦不,是带钢板的四轮马车,在侍从队伍的前呼后拥中行进。
走在马车前面的,是安德鲁要求高度还原古罗马历史的,肩荷“法西斯”的森严仪式卫队。
需要说明的,“法西斯”源自古罗马的一种权力标志,由一束棍棒(桂枝)中插一把战斧组成。它是最高权力的标志,是强权和暴力的象征。
而在安德鲁马车的后面,是他的将军、参谋、幕僚等等。这些人也都披红挂彩,骑着高头大马。
相对于上述“大凯旋式”,还有一种“小凯旋式”。那是当军事统帅获得的胜利及建树的功勋虽然卓著,但还不足以得到凯旋式的荣誉时授予的。
1799年5月,在葡萄牙王国宣布投降后,作为军团指挥官的霍斯将军,得以在巴黎举行了一场“小凯旋式”。当然,其规模和声势都不及第一执政官的“大凯旋式”.
一位名叫罗米利的美国外交官,曾在1798到1800年间,在美国驻巴黎使领馆内担任参赞。
所以,罗米利是亲眼见证了第一执政安德鲁的“大凯旋式”,还有前者的部将,霍斯将军的“小凯旋式”。
这位美国外交官在他的日记本中,进行过如下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