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三面风

金钱玩家 鬼谷孒 3560 字 1天前

“镜头往前拉,把整条街都拍下来。”

第39军政治部宣传科干事韩志华站在街边,看几个人摆弄着摄影机拍摄汉城的街道。

几天前他接到命令,陪同香港友谊影业的几位同志在汉城进行记录片拍摄,得到的指示是除少数涉密区域,一切向香港人开放,他依照命令做好陪同工作。

工作不复杂,挺轻松,几个香港人做事蛮有分寸,要做什么会事先找他沟通,得到允许才动。

几天相处下来,熟悉了,经过沟通了解到香港人要拍一部关于正在进行的战争的纪录片,据说不带主观因素,只从客观角度进行记录。

另外,还从香港人嘴里听说他们另有一批人在大邱进行拍摄,说是多视角对战争进行描述。

一连串词听起来不怎么得劲,不过管他呢,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早点送走这帮格格不入,早点回归自己的宣传工作。

这些日子天干物燥,南朝鲜特务的活动又很猖獗,他还得回去向汉城百姓做“防空、防特、防火”的三防宣传,让汉城百姓感受到志愿军的温度。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这还是中国军队第一次进入他国首都,照首长说的,一定要展现出中国军队的良好风采。

在街道对面,李湄戴着一副皮手套,手指间夹着烟,迎面吹来的寒风令她精神一振,也带来一丝惆怅。

汉城的天气和她老家的很像,她有点想家,老家以及香港。

她有工作在忙,却被大老板加了担子,指定为《朝鲜战争》纪录片的制片人,赶来了汉城组织拍摄。

要说拍摄,她不可能比摄影师专业,大老板派她来,一是为了把人看住,别闹出什么事来,二是为了把控拍摄计划。

大老板表面上是要拍一部客观的纪录片,但实际上赚钱为先,拍摄的素材要足够多,以方便发行时进行删减。就是说,客户买了版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剪出符合需要的版本,纪录片从客观变成有偏向性。

大老板真是赤裸裸的商人,能抓住朝鲜战争的热点,这时候拍摄关于它的纪录片,抓紧时间发行,公司一定能赚上一笔。只不过他没有原则,视影片为商品,客户需要什么他就提供什么,一点电影人的坚持都没有。

“呼~”

李湄吐出一口浊气,往西南方向看了一眼,在汉城有点压抑,她想早点回香港。

汉江南岸。

一个排的志愿军战士隐藏在一个小山岭上,目光注视着前方。

忽然,一个手拿望远镜的战士转脸小声说道:“排长,来了。”

“看准了吗?”

“一共12个人,其中一个穿美国佬的皮衣。”

排长拿着望远镜观察了一会,说道:“就是我们等的人,你跟我下去,其他人原地警戒。”

排长和战士走出潜伏点,立刻就被迎面走来的人发现,穿皮衣的人抬手示意手下停住脚步,他一个人往前走,只是过去几秒钟,他和排长迎面而立。

排长:“家里人都好吗?”

“全家富贵。”皮衣回答后,问道:“生意好吗?”

“赚了,六毛六。”

皮衣闻言,握拳高抬左手超过头顶,随即五指松开。

他的手下们看见,卸下背上的背包放在地上,然后立马转身走人。

皮衣递给排长一张纸,“这是货单。”

话音落下,他倒着往后走了几步,一转身,撒丫子跑起来。

排长一举手,山岭上另一个战士飞奔来到他身前,他指了指背包,战士点点头,来到背包前,一个个打开检查。

确认无误,战士冲排长点了点头。

排长再次举手,山岭上又下来十个战士,一人背起一个背包,整个队伍瞬间无声撤退。

队伍一路小心翼翼,一直到过了汉江,进入汉城市区,最早说话的那个战士说道:“排长,那些同志好厉害,能从南朝鲜搞来药。”

“注意纪律,这件事情不许讨论。”

“是。”

……

商人的嗅觉向来精明,自打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荣获电影诞生日之称号,电影就成了投资热点,不管原来是卖鸦片还是开妓院的,都来凑这个热闹。

有些本钱不足但脑子精明的商人一看卷得这么厉害,就想到了资本出海,赴尚不知电影为何物的亚洲捞金。

一位名叫阿斯顿·豪斯的英国商人到了朝鲜,找到朝鲜烟草株式会社进行合作,于1897年10月上旬前后三天在忠武路泥岘租借的棚子里,利用瓦斯灯放映共同购买来的法国百代电影的纪录短片,观众只需提供空烟盒即可免费观影。

这次事件开创了朝鲜电影之先河,之后的数年,朝鲜电影走上康庄大道,广告片大行其道,观众花钱或按照广告商的要求做点事以达到观影条件进行观影。

啧啧,上杆子看广告,多么美好的时代。

正因为有了广告片这个开端,朝鲜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趋向广告功能性,卫生启蒙、度量器宣传、暖炕改良奖励、纳税启蒙、有关电的宣传等各种广告电影对公众免费播映。

1923年,朝鲜总督府递信局资助的电影《月光下的盟誓》,导演尹白南不好好拍鼓励储蓄的广告,居然找妓生李月华拍了一部以故事为主、广告为辅的故事片,这算是开了朝鲜故事片之先河。

同年,东洋人早川孤舟将朝鲜古典名著《春香传》抢先拍成电影,这个超级大IP被挖掘,也预示着日朝在电影上对抗的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