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一点不一样的思考

高丽就是因为缺乏商品承载,所以才会没有内核。

这里我个人认为最经典的案例应该就是汽车领域,大家都知道日系车过去在全球范围内是霸主地位,地位牢固程度甚至比德系车还要夸张。

我们现在看新能源车会觉得隔三差五发布新车,然后很多牛逼的设计,很多最新的技术都让大家很兴奋,国外的媒体、厂商都越来越关注华国的新车。

这一幕同样在广场协议签订后在霓虹反复上演。

这个时期的霓虹跑车在世界范围内风靡一时,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汽车收藏家。

得益于广场协议,它名义上是为了纠正霓虹和阿美利肯之间的贸易逆差问题。日元兑美元升值,并在霓虹央行设定的低利率背景下加速了泡沫经济的增长。

导致霓虹内需空前旺盛。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霓虹汽车制造商仗着手握不断膨胀的资金,开发了大量不同款式的跑车。

整个90年代也是日本汽车的黄金时代。那个时期霓虹汽车品牌在世界范围内都被认为与保时捷相当的品牌,价格还要更便宜。

是不是想到了华国汽车?

日产在1988年的时候发布Silvia和Cima,1989年的时候推出了 Fairlady Z和Skyline GT-R,哪怕到今天GTR都是很多人都梦中情车。

丰田、日产、本田等等,他们在当时可和现在挤牙膏,一代车型能过十年不改版可截然不同。

当年的霓虹车企就和现在的华国车企一样,每年都要推出车型,而且款款在当时是爆款。

本国商品在境外输出,境外商品在设计和生产的时候需要考虑该国消费者喜好,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幅度扩大影响力的。

所以广场协议帮霓虹实现了文化层面的扩张。

如果各位熟读过八九十年代霓虹汽车扩张史,会发现现在华国汽车厂商们走的路不能说一模一样,那也是有个七成相似了。

说回我们,我们现在是在所有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领域都在扩张,文化、经济、军事、科技等等。

这种扩张过去他们想过各种各样的办法阻止,为什么没有成功?

我之前有一期视频讲过,在22年以前,很多人内心的想法是我们是生产国,发达国家们是消费国。

如果消费国自己另外找国家重新构建起一套贸易体系,找其他国家取代我们生产国的地位,我们不就完蛋了吗。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逻辑,所以才有臭名昭著的‘现在投降是最好的时间点’的暴论。

首先不谈这种逻辑完全就是真空球形鸡,他们需要付出重建供应链的巨大成本,需要忍受转移供应链的通货膨胀,需要能够所有发达国家团结一致,不管哪个选举上台都要坚定地支持这一战略目标。

哪怕他们真的能做到。

就算他们真的能做到,这群发达国家的人口加起来只有10亿,而全球有80亿人。

他们的土地面积占全球土地面积的21%左右,他们才是少数。

当然会有人觉得发达国家才是消费力的主要来源,这10亿人的消费力远超其他70亿人,他们才是消费核心动力,全球70%以上的贸易订单来自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

没错,但是现在的生产力已经发达到,华国的生产力足以改造这剩下70亿人所占据的世界,哪怕生产关系和生产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我们都足以改造这个世界。

这也是老中从来不担心的缘故,老中要的是和平,缓慢推进这样的战略。

所以现在的趋势是,老中正在通过生产力上的优势改变世界,其他领域的进攻本质上都依托生产力。

英格兰、阿美利肯、袋鼠国、枫叶国和纽西兰这五个国家之间的联系远比外界以为的更加紧密。

而过去你们可以看到改变的速度已经越来越快。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发现用阿美利肯模式,玩不转,因为运行成本太高,他们无论是资源还是人口素质都玩不转。

而靠基建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扩大内需,扩大内需之后再找华国买商品。他们则输出资源。

这套运转模式随着有柬埔寨、老挝、秘鲁这些国家的样板工程陆续构建完成后,速度正在越来越快。

甚至大家可以看到欧洲国家都开始找我们搞基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