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三章 重振驿路

顽贼 夺鹿侯 2489 字 3个月前

军府衙门的耳房里。

张元亨放下卷起的舆图,赵跻芳搬来一册册图鉴,将元帅府的粮道展现在众人眼前。

自刘承宗去年做出筹备北征的要求,元帅府的陕甘青三省诸府便筹备军需物资的准备工作。

在这方面,得益于元帅府在青海的军阀式高实物税,征收物资容易,转运军需却难上加难。

因为他们的后勤,得从重建驿路开始。

驿站就是兵站,它既能在战前战事作为兵粮兵饷的转运节点,也能在行军途中收整掉队军兵。

但元帅府在陕西大部分地区,没有驿站。

这事怪不得别人,虽然崇祯皇帝在陕西裁撤了一部分驿卒,把一些掌握武力的准军事人员放到了社会上,但驿路还是良好运行的。

陕西驿路完蛋,都不能用始作俑者来形容刘承宗,他完全就是一手促成,基本没给别人模仿的机会。

他从东往西走,拆了延安、庆阳、平凉的驿站铺司;从西往东征,兵马又毁了临洮、巩昌的驿铺。

有限漏掉的几个,如靖虏的会川马驿、韦州的韦州马驿,曹耀拆了;凤翔府宝鸡的陈仓马驿,罗汝才干的。

只有西安府诸驿,狮口脱险。

不过虽然驿站没被毁掉,但驿丞、驿卒也在战争来临时跑了个差不多。

导致元帅府的陕西驿路,几乎一片空白,必须重建。

这就又出现一个新的问题,驿站的上级单位,元帅府没有。

驿站自古用于军事,汉代隶于太尉,元朝隶属大汗,如今同样也不例外,不经省府,直接隶属中枢的兵部车驾司。

元帅府的行政机构,始终受刘承宗的需要制约。

他需要军器制造,于是有了工衙;他需要官员选任,于是有了吏衙;他需要管理藩属,于是便有了礼衙;他需要开支钱粮,于是又有了户衙。

但他不需要法制来约束他,所以没有刑衙;更不需要有人在军事上指手画脚,所以兵衙是一个掌管低级军官与士兵升迁的残疾部门。

元帅府一直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而是一支坐拥一省乃至三省的军队。

在过去的时间里,他们的通信完全由军队内部的塘骑完成。

直至如今,在各道驻军总兵的管辖下,恢复了一些驿站,但除了西康二府,别的地方都没有驿官和统一管理,只有那些残破驿城里常驻的一小队兵将,代为完成驿卒的工作。

当然,在甘肃还有武威驿到三岔、黑山、宁边三站,因为路不太好走、沿途也没人,被曹耀恢复了元朝传统,不用马驿用羊驿,使的是经过驯养的羚羊,也叫黄滩羊。

其实也谈不上驯养,那种需要大量开放土地的动物本来就不容易驯养,但是对每天跑来跑去的驿卒来说并不麻烦。

只是给它们栓上铃铛,在两站之间来回觅食,熟练之后就能用来传递一些不太重要的消息,送到了就拿块盐砖舔一舔,跑得还比马快。

但当战争来临,整个疆域的驿站进行统一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刘承宗为统管驿站递运,设立了兵衙车驾司,车驾司的郎中是他的马夫郭汝旗,也就是郭扎势。

车驾司下面就辖了都吏、递发、马政、力士、草料五科。

分别管辖人马车船调动、发放勘合符契、点验军马数量、驿馆守卫兵籍、各草料场及经费收支管理等事物。

有了这个机构,修复驿路对元帅府就容易多了。

因为建立驿路有两大难点,一在选址,二在选人,这对刘承宗来说都不是问题。

过去的驿城位置都知道,只是有的被拆毁、有的被打烂、还有一些被弃置罢了,拨款重新修复就是。

而驿站人选更简单了,潼关卫有不少魏迁儿手下的老驿卒,西康道上也有不少业务熟练的驿兵,都能调到陕西当驿丞。

事实上不光兵衙,其他诸衙,在元帅府入主西安之后,都因为中枢统摄地方的缘故,同步进行人员的大量扩编。

各衙按需增设诸司,以在刘承宗身边普遍接受教育的羽林担任郎中作为主官,随后各司按需开设诸科,抽调有各科工作经验的老兵担任大使副使。

承运整理了文书册子,组织好语言,这才抱拳道:“哥,此次北路用兵七万,开战前需于前线备下三月之用,另外再运三月之用,也就是三十万石成粮。”

“天量粮草,固原没有处理能力,要先在庆阳暂设军需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