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他这个回答,是瞎扯的。
在他老家,1993年才通电,再往后几年才有人慢慢有电视机。
虽说也有下乡露天放电影,但并不是经常有。
记者疑惑的追问:“《巧奔妙逃》?”
王树笑道:“一部华语片,你可能没听过。”
记者没再追问,而是转而走流程的问道:“你第一次尝试制作电影是什么时候?你何时觉得想一直拍电影?”
王树:“刚开始看电影那会儿,当时觉得电影很酷,产生了想拍电影的想法,只不过因由家庭条件有限一直将想法埋藏在心底,直至到了京城,慢慢的才有了机会。电影的创意不可言说,也至关重要,要凭借自己去感觉。因为起步时没人会拿剧本给你拍,为了能导演片子,我就自己写剧本。”
记者:“你想成为电影人,你的父母作何反应?这个梦想似乎遥不可及,很多年轻电影人都曾因此而发愁。”
王树:“呃……他们并不知道我想成为电影人,只当我是去京城打工挣钱,直至我成为了电影人后,他们才得知此事。”
“知道后,不仅都很开心,也都很支持我。”
记者:“你是怎么拍出第一部长片《活埋》的?是什么促使你来到好莱坞?”
王树:“《活埋》我得感谢我的一位朋友,没有他的帮助,我也不可能将这部电影成功拍出来。”
“还记得当时初次与他联系,我告诉他我来自南加州大学,是一位留学生导演。”
记者:“南加州?”
王树笑着回答:“对,我当时骗他说我是南加州大学的学生。”
记者点了点头:“所以他被你骗了?”
“对!”王树回答,“我当时还是新人,如果不冒充名牌大学的学生,很可能没人会信。”
“为了成功忽悠到我这位朋友,也为了将电影拍出来,我只好冒充留学生。”
记者点了点头,接着继续走流程:“别人第一次对你产生兴趣是什么时候?你对未来的成功有什么想法?接下来你最大的抱负是什么?”
王树:“我很难想起来,可能是在《活埋》之前,也可能是在《活埋》之后。至于未来……目前没什么想法,走一步是一步。”
“而最大的抱负……”
说到这里,王树轻轻一笑,“我是华语片导演,希望未来能够推动华语片走向世界。”
记者笑着接话:“希望会有那一天。”
紧接着又道:“树,你拍完《活埋》后,又拍了《调音师》,在那之后才有机会接大预算的电影。你觉得这是对你的一种测试吗?”
王树:“嗯,一部大规模的电影对我来说是非常合乎逻辑的下一步——我想你不会叫它大规模,你会称它为中等规模,不过,在我看来,它就是一部很大的电影。我可以跟大牌影星合作,预算也是《活埋》的百倍。这对我来说是向上或向前迈出的一步。”
“在规模上,我向上跨了一步,这对我是非常有用的经验。我认为现在很少电影人能有这种机会了。”
“当人们看我拍的《调音师》时,他们可能会说,‘这家伙先拍了小独立片,再拍了这部片子。’”
“去拍一部中等规模的片厂电影,我肯定会有很大压力,可是也比上来就拿广为人知的系列电影开刀好,所以我的时机很好,我可以通过这部片子与大公司建立关系,学会如何处理大预算电影制作的压力。”
“这是非常幸运,非常宝贵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时机帮了我。”
“《活埋》完成后,我们去了柏林电影节,幸好运气不错,获得了阿尔弗雷德·鲍尔银熊奖,这让影片受到不少片商的青睐,我们也因此不仅收回了成本,还赚了一笔。也正是这样的成绩,让我们回国后受到大影视公司的青睐。”
“也正是《活埋》获得一些认可,之后我便与中影合作拍摄《调音师》,这就是好事。”
“我身上发生过很多幸运的事,这是最幸运的一件。”
“我的起点不够高,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相信我,甚至说更多的是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