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保存的都相对完好,看着也同样震撼。
欣赏了一下两座天王像,林渊和宋欣然、文君一行人随着罗轻语登上了大佛旁边的栈道。
这一条栈道直接通往乐山大佛的头顶。
也是游客最多的路线之一。
众人跟在罗轻语身后,一边往上走,一边听着罗轻语介绍了一下乐山大佛全身的主要部分。
比如说大佛的排水系统。
这个排水系统可以说是综合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十分的巧妙。
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
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
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
这些巧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右互通的两洞,由于可汇山泉,内崖壁上凝结了厚约5-10厘米的石灰质化合物,而佛身一侧 崖壁仍是红砂原岩,而且比较干燥。那左右不通的两洞穴,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
众人随着罗轻语的介绍,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清晰的可以看到乐山大佛胸前的洞窟。
大概用了十多分钟,众人一边走一边停,又来到了乐山大佛的耳朵这个高度。
根据罗轻语的介绍,在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中掏出许多破碎物,细看乃腐朽了的木泥。这证实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的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由此可知,内侧露出三截木头,呈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不过,这是唐代贞元十九年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已不可考证。
又听到罗轻语提到了这个佛像上的洞窟,顾云飞顿时有点好奇的问道:“那电视剧里面还有个凌云窟,是肚子里的那个吗?”
众人闻言,也纷纷来了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