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五京之议

皇明圣孙 西湖遇雨 4131 字 4个月前

“过几天,让他们实战演习一下?”平安扭头问道。

梅殷微微蹙眉,有些担忧地看向平安:“他们才刚开始掌握鸳鸯阵,现在就进行实战演习,会不会太操之过急了?”

平安听后,不禁摸了摸下巴,若有所思道:“你说的也有道理,是我太心急了,不过我倒是觉得适当的压力能够激发他们的潜力,让他们在实战中更快地成长。而且,只是演习,并非真正的战斗,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危险。”

梅殷点了点头,叹息道:“伱说的也对,是时候给他们一些挑战,才能让他们更快地成长那就安排一次实战演习,让他们在实践中检验一下成果。”

两人又商量了一番具体的演习计划和细节,决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给这些少年人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这段时间他们的训练表现你怎么看?”平安又问道。

梅殷开口道:“雄英表现不错,作为嫡长皇孙,又有着圣孙的封号,他本可以享受,但却选择在这里与士兵同甘共苦,而且无论是指挥还是个人表现,都没什么可挑剔的地方,确实是个可造之材。”

实际上,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朱雄英不仅年龄在这群少年人中较大,而且长得高、身体强壮,所以这些针对少年人设定的训练强度,在他看来并不算难以承受。

而作为队长朱雄英也展现出了出色的领导能力,他本来战术素养就好,而且心智也很成熟,不会轻易出现太大的情绪波动,能够帮助队员在短时间内掌握鸳鸯阵的精髓,并有效地指挥队伍进行操练。

而且他严肃认真,对待训练一丝不苟的态度,也让梅殷和平安都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平安点了点头,接口道:“雄英确实出色,不过其他皇孙也各有千秋,允炆和允熥虽然年纪小,但他们的悟性都非常强,秦王家的尚炳,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在训练中却排在前面,晋王家的济熺很能灵活应变,周王家的有燉稍显呆板了点。”

“还有老四燕王家的那两个小子,高炽和高煦。”梅殷接过话来继续说道,“高炽胖归胖,心思却是细腻,指挥起队伍来其实是最明白的,比雄英指挥的还好,而且鼓舞士气也很有水平。至于高煦就是另一种风格了,他是真勇猛,或许复杂的阵型不适合他,他完全可以一人成军,其他人给他打下手就好了。”

“不管怎么说,都挺超出期望的。”

“是啊,他们的成长速度超出了咱们的预期。”梅殷叹息道,“这次的实战演习,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机会,希望他们能够把握住这次机会,展现出自己的能力来。”

两人的目光再次投向校场,那些正在操练的少年们仿佛感受到了来自高台上的注视,他们的动作更加整齐划一。

而就在这时,李景隆手里捏着文书来找他们,窃窃私语了半晌后,梅殷示意李景隆再等等,等训练结束再说。

等到日头到了正中的时候,操练终于结束了,少年们虽然满头大汗,但脸上都露出了笑意。

随着队伍的解散,操练场上的紧张气氛也随之消散。

少年们脱下普遍有些松垮的皮甲,互相之间根据关系远近轻松地交谈着,而朱雄英则被李景隆叫了过去。

朱雄英跟着李景隆走到了一旁,李景隆脸上带着几分莫名的笑意,将手中的文书递给了朱雄英。

朱雄英疑惑地接过文书,打开一看,他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文书上清晰地写着,沐锦月已经成功穿越了阴阳炁海,安全抵达了大明,此时正在西安的秦王府中。

他抬头看向李景隆:“此事当真?”

李景隆笑着点头:“千真万确。”

沐锦月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基于个人情感还是利益交换,有沐锦月在身旁,朱雄英都会安心很多。

朱雄英深吸一口气说道:“我现在要立刻回宫,发一封电报给西安。”

说完,他不再多留,卸掉了甲胄以后,开始返回皇宫,虽然不能与沐锦月立刻相见,但一封电报,能将他此刻的激动、喜悦与思念,跨越千山万水,迅速地传到她的身边。

朱雄英回到皇宫后,直奔文楼的电报房。

他亲手写了一封电报,每一个字都蕴含了他对沐锦月的深深思念和即将重逢的喜悦。

“锦月,闻你安抵西安,甚慰。盼早日重逢,共诉衷肠。”

朱雄英仔细检查了每一个字,确保没有错误后,亲手交给了文楼的发报员,并嘱咐他立刻发往西安。

发完电报后,朱雄英站在电报房外,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充满了憧憬,他准备把这个消息告诉朱元璋和马皇后。

而此刻的后宫中,秋日的阳光洒在坤宁宫的琉璃瓦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朱元璋与马皇后正在坤宁宫的小花园中悠闲地散步,两人身后,一群宫女和太监小心翼翼地侍立着,不敢有丝毫懈怠。

这时,一名小太监急匆匆地跑了过来,跪倒在朱元璋和马皇后面前,双手奉上一份文书。

朱元璋疑惑地接过文书,扫了一眼,随即脸上露出了惊讶的神色,他将文书递给马皇后。

“竟然真的还能穿越阴阳炁海。”朱元璋感叹道,“这世上玄奥之事哪怕已经知道了,还是会觉得难以置信。”

马皇后也感叹道:“是啊,不过观音奴也懂事,让她住在秦王府中妥帖的很。”

“观音奴一向聪明伶俐。”朱元璋说道,“不过,我对这个沐锦月倒是很好奇,她究竟有何等魅力,能让咱们的雄英如此牵肠挂肚。”

“听说她是个气质出众的女子,而且与雄英之间情深意重。”

两人正说着,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未等宦官通传,朱雄英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脸上满是激动和喜悦:“皇爷爷、皇奶奶,我听说锦月已经安全抵达西安了!”

朱元璋和马皇后对视一笑,麻黄或打趣道:“看你急得,这消息我们已经知道了。怎么,是不是想立刻飞到西安去见你的锦月啊?”

朱雄英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皇奶奶,您就别取笑我了。我只是太高兴了,毕竟我们已经分开那么久了。”

“既然这么想念,那就争取去看看嘛。”马皇后慈爱地看着朱雄英,“或许,可以给你一个去西安的机会,让你去见见你的意中人。”

马皇后说的,是指察御史胡子祺的上书,也就是在历史线上于明年就会发生的朱标巡抚陕西之事。

目前的大明其实是“三京制”,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府为北京,凤阳府为中京,只不过平常称呼的时候,一般不会叫应天府为南京,而是称作京城,到了后来北平府和应天府级别对等的时候,才会把应天府称为南京,继而形成惯例。

而“三京制”并不稀奇,在近几百年来的历史里,其实多个京城是普遍现象,譬如辽国就是“五京制”,即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北宋则是“四京制”,即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金国更是“六京制”,即中都大兴府、上京会宁府、南京开封府、北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元朝则是“四京制”,即哈拉和林、元大都、元上都和元中都。

因此,在停止大规模营建凤阳以后,朱元璋一方面考虑迁都,一方面考虑再设两个京城,重新搞五京制,到时候直接把北京由开封府改为北平府,开封府则恢复宋朝时的东京地位,而西京要么是西安要么是洛阳,西安的概率更大一些。

如此一来,就是北京北平府、中京凤阳府、南京应天府、西京西安府、东京开封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