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黄承彦是有点不想来的,但架不住秦瑱在信后稍了一本结构力学。
看完之后,老黄只觉惊为天人,百思不得其解。
无奈之下,他只得先行一步,拖家带口来到了江东。
不为别的,就为和秦瑱讨论这些技巧之术。
可秦瑱却是个不当人的,老黄一来,就赶鸭子上架直接上岗。
好在黄承彦天生喜好此道,若是秦瑱让他治民,他也懒得去干。
可像现在这样给他提供材料和人力供他研究,他自是欣然应允!
这不,一旦碰到问题,老黄就会找到秦瑱,探寻其中之理。
两人在那边蹲着合计了一会儿,秦瑱就给出了问题答案——孔隙率不够。
简单来说,就是他们现在烧制的砖块密度太高。
也亏得他是工科出身,一眼便知问题所在。
“砖块之所以出裂,乃因其内空隙不够。”
“如此受热膨胀,其内之物挤压,故而生裂。”
黄承彦一听这话,便一副长须思虑道:
“若是如此,我取料之前,令人多搅拌半刻,不知如何?”
“半刻不够,起码一刻,此砖还需承重,不然难以得用!”
秦瑱拿着一块砖,重重往地下一敲,砖块应声而断:
“抗折强度还不错,再烧几批,或许便能出产!”
见他判断还需要试验几批,黄承彦这才笑道:
“若是如此,老夫也就无须在此看顾矣!”
说罢他令人将砖块清理干净,跟着秦瑱来到诸葛亮面前。
诸葛亮此时正在观看炼制钢铁,秦瑱见他一脸认真的模样,便笑道;
“怎么,孔明也颇喜观看这制钢之法?”
诸葛亮闻言,下意识便点了点头道:
“以往从未见之,而今观之颇为有趣。”
说着,他反应了过来,见二人讨论完毕,又再度见礼道:
“在下见此物高大,日夜轮转,不知产量如何?”
秦瑱毫不在意的介绍着,一指那几座高炉道:
“光是这工坊,三日可产两千一百,月产两三万斤吧!”
诸葛亮一听,顿时神色一异,惊道:
“此工坊却也不大,竟能月产两三万斤?”
须知一柄长剑约莫三到四斤左右,也即是光这座工坊,一月产量就能铸造至少五六千柄利剑。
光是这一座工坊,就能供起数万大军的钢铁用量。
但他一说罢,黄承彦便在旁抚须一笑道:
“此坊还算是小的,孔明想必未曾去过石头城!”
“秦君于此置钢铁所七座,日产可达两余斤,月产五十余万斤。”
“与之相比,此处只作为实验之所,规模不大!”
诸葛亮一听,更是大惊失色,月产五十万斤,这得锻造多少军械?养起多少大军?
思虑之间,他又想起周瑜刚才给他提起的转炉炼钢,忙道:
“那若是换作先生现在研制的新法炼钢,又能产出多少?”
而秦瑱直接就甩给了他一个数字,预计增产十倍。
实际上诸葛亮之所以惊讶,他自然能理解。
毕竟汉朝时期钢铁产量一年也就在一两万吨左右。
他现在设立的工坊,如果能增产十倍,那一年就是六千万斤的产量。
换算下来,光是他在石头城设置的工坊,年产量就能达到了整个大汉的水平。
可即便如此,秦瑱也嫌产量太少,不够用!
毕竟钢铁是工业之基,没有钢铁就难以增进生产力。
一年两万多吨的产量看起来不少,实际上洒下去,也就是一场毛毛雨。
别的不说,光是远洋舰船,就是耗铁大户。
他也不求增长多少,只求能增长到上百万吨。
这样以后获取东南亚的橡胶之后,就能顺势点亮蒸汽科技。
那样,时代的进步便会如洪流一般,再不可阻挡。
与之相对,改革军械,只不过是附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