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能出口粮食了?

“这是臣的本份,臣定然竭尽全力--”

两人说了几句场面话,赵与芮话题一转,问四川现在有多少粮仓,有多少大的,有多少小的,能储仓多少。

赵与芮非常重视粮仓建设,毕竟隋朝的粮仓太有名了,一个粮仓能用几十年。

郭正孙马上道,当年崔制置已经打下基础了。

崔与之两次担任四川制置使,这家伙出名的喜欢建粮仓,在四川时建了几十个,大的能积粮三十万石。

在扬州时又建了十二个,受他影响,加上赵与芮的重视,孟珙和郭正孙也是在四川大建粮仓。

到目前为止,四川全省大小粮仓超过两百个,全年储积粮草超过三百万石,四川每年的上税,除了转运临安一百万石外,其余两百万石都是就地储藏在当地各粮仓。

每年存新粮,用旧粮,朝廷锦衣卫和兵部、户部,全年派人在各地巡查粮库存粮情况,以保障粮草。

赵与芮听到四川能存三百万石,还是比较满意。

所以这事只要朝廷重视,皇帝重视,还是能干起来的。

崔与之在四川主政时,只有他自己重视,他一个人能在四川储粮超八十万石,存钱超千万贯。

移交给下任制置使郑损时,就有这么多,一分钱都没带走。

但郑损再移交给下任制置使时,粮一半不到,钱只余十几万贯,同样当制置使,这差距就出来了。

接着郭正孙说四川的粮有点用不完了,再这样旧粮要越来越多。

因为四川存粮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像明朝一样当饷银发,一个是军队和官府部门自吃。

孟珙在四川原本练了接近二十万兵马,这些兵马一年用粮就达七八十万石,加上其余发饷和官府自用,约合计要用到一百多万石。

现在朝廷大量官军被调往西夏,而西夏那边主吃牛羊,用不到这么多粮。

赵与芮的大宋,只要没有特别严重的天灾,百姓们都不会缺粮的,大宋朝廷用粮最多的地方还养军队和工匠等各类人员。

如今赵与芮把军队,工匠,甚至郎中,教书先生,都有往西夏征调的,四川本地用粮就大大减少。

郭正孙提议,可向大理国、安南、占城方向卖粮,每年可卖一百万石。

赵与芮听完有点恍惚,他登基之初,大宋朝还不能完成自给自足,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大量的粮食堆积在少量的豪强地主和官员勋贵手上。

当时福建等好多省份还得朝廷补贴,宋廷从占城,从日本都有买粮的纪录。

现在几年一过,大宋已经可以出口粮食了。

恩,这时他才想到四川那边,还有个大理国。

赵与芮在大理也安排了情报司的人员,知道大理国的军事力量其实也不差,地形又利防守,但因为国内有权臣高氏,所以主要精锐兵马在高氏手上,国主段智祥反而没什么精兵。

大宋和大理向来相安无事,赵与芮也没打算先攻灭大理。

攻灭大理对大宋现阶段没任何好处,大理的兵马到赵与芮手上,最少得训练两三年才能当精锐用。

“准了。”赵与芮立刻道,允许四川自己想办法,把用不完的粮卖给大理和安南。

至于卖到占城有点不切实际,太远了,而且占城自己不缺粮,宋廷以前还买占城的粮支援福建。

赵与芮接着道,你回去之后,还得继续征招新兵。

四川这会有超过一千二百万人口,是南宋人口最多的一个省份。

按每户五口计,都有两百四十万户。

“朝廷新政,从四川先试行。”赵与芮沉声道。

郭正孙认真听着。

“从元贞二年开始,四川每年每五十户抽一丁(18-30岁)为新兵。”

这样每年四川约有新兵五万不到,赵与芮要求凑够五万。

这是朝廷给四川的新任务,每年五万新兵。

郭正孙听罢脸色微变,这任务有些大啊。

他知道皇帝心性,也不避忌,立刻道:“18-30岁皆是家中主要劳动力,每年抽五万,五年就是二十五万,整个四川才多少青壮?怕会影响农事生产?”

赵与芮点头:“郭制置爱护百姓,这是好事。”

“放心,新政和以前不同,当兵满五年之后,都可以退役回家。”

郭正孙顿时眼睛一亮,因为以前大宋朝也好,其他各朝也好,没有退役这个说法的,很多人都是当一辈子,当到战死和打不动为止。

明朝军户更是世袭,爹退了儿子补上。

现在赵与芮以五年制在四川先行,如果证明军队有战力,就得推广到全国。

因为朝廷已经接近研发出燧发枪,现在五年的老兵已经可以和蒙古人打一下,如果加上燧发枪,那更是能完虐蒙军。

郭正孙又问:“征召新兵还有其他条件吗?”

“很简单,凡年满十八到三十岁以内,皆可抽丁。”

“主分两种,一是自我报名,二是随机抽取,抽到谁就是谁。”

“自我报名的,家中可减税。”

“抽到的,不减税。”

赵与芮道,具体操作,你回去后,与当地都司商议,朝廷正式文件很快会下发到四川。

接着他又深深看了眼郭正孙:“朝廷新政下,不管是谁,被抽到都得上阵。”

“郭制置的儿子,亲人,也不例外。”

郭正孙坦然道:“为国尽忠,为陛下孝命,是人臣的本分。”

郭正孙正直坦然,别说没抽到他儿子,听到可以自我报名,他都想帮儿子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