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引导舆论

要说拉仇恨,贾琏肯定是个中高手。要说喜欢拉仇恨,贾琏没那么傻。

现实情况是皇帝需要一个人出来拉仇恨,成为聚焦点。

已经上了贼船的贾琏没有退路,硬着头皮也要上,站出来为皇帝分担火力。

当然贾琏也不是简单的让自己去吸引火力,那可太蠢了。他的建议很有针对性,一个是两江科举的名额,一个是漕运沿河各府各省的官员。关键是贾琏的逻辑还是自洽的,没人能从他的叙事逻辑里挑出骨头。

只要是有心人,很快就能从贾琏的奏折里发现可以做文章的要点——科举名额+沿河官员。你看,有人顶在前面的时候,只要能看见足够的利益,一定会有人主动加入输出的。

贾琏表示:我TM了,你们看着办。

看完皱着的孔照浑身的毛发都竖起来了,这份奏折现在想遮掩都遮掩不住了,想压也压不住。都不用内阁泄露,奏折出了兵部后,立刻在京城各個衙门传开了。

科举大省闽浙表示,小公爷针对两江,与我何干?谁让你两江当了出头鸟?

两广、江西三省同为科举大省,我不说话,我就看看。

剩下的其他省份一看这场面,哟呵,我得帮帮场子。

以上就是个拟人的说法,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了。

有人站出来挑头针对两江省的科举名额,上一次因为科举名额干起来还是朱元璋的南北榜。大周是不搞所谓的南北榜,但是在举人这阶段是有明确法条的,根据各省的纳税额度,分配举人的名额。

也就是说,当初太祖定下的优待政策,现在反过来成为了贾琏攻击两江的武器。

朝廷因为两江税赋占比多,所以优待两江。但两江士绅却不思回报朝廷,而是各种抵抗朝廷的税收政策,既然如此,那就别优待了,你们也不配啊。

因为这事情实在太大了,导致同时提出的沿河官员的事情,并没有太多的热度。

几乎所有的声音,都集中在两江举人的名额数量上。

乡试三年一届,其中名额最多的为江南省的八十人,其次是直隶的六十,江北、闽、浙、赣、粤、鲁,皆为四十人。其后的各省分别二十到十人。其中最惨的就是贵州,干脆就算到了云南一起,二十个举人的名额,两个省的人来争。实际操作每一届贵州举人都在五个以下。

每三年一届乡试产生的举人数,严格控制在八百人以下。即便如此,加上捐官的,如今吏部排队的官员有上千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不是官员多了,而是成本问题。

贾琏要砍两江的举人名额,真就是对着根部下手。大周至今,两江进士人数遥遥领先,没人提的时候不算事,有人大做文章的时候,就显出招人恨了。

现在是这样的,即便不能分到两江的好处,看着两江吃瘪,那也是一件快意的事情。

所以啊,贾琏把炸弹丢出去后就不管了,任凭万言书在全国范围内发酵。现在谁还有心情去盯着孙化贞的事情呢?都在讨论贾琏的万言书。

承辉帝看见贾琏的奏折时,心情很复杂,选择了留中不发。

这一家伙有两个意思,现在不表态,但朕保留表态的权利,等于,这事情没过去。

过去的事情在需要的时候都能翻出来算旧账,何况这种没过去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