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让国内许许多多的智能手机,都接入到自家的移动平台上,一个围绕着智能手机的平台就搭建起来了。
构思得很美好。
可是问题来了,人家凭什么加入伱家的平台?
这个时候,百度和阿里也有应对策略,就是分别找了戴尔和天语代工,让他们帮忙自己生产“自营”的手机。
到时候,只要“自营”手机在平台上表现很好,对其他第三方的手机就很有吸引力了。
可问题又来了,山寨厂商代工的智能手机,能有什么吸引力?
相比之下,小米以制造手机入局,扎扎实实地把手机做好,就可以轻松地胜过他们。包括后来的OV崛起,也都是立足于手机,而不是充满着无限想象力的平台。
类似的事情,国内出现过不少。
比如乐视搞的“生态化反”,比如娱乐公司搞的“泛娱乐”概念,又比如后来国内兴起的新能源汽车的潮流。
特斯拉怎么成功?
这是互联网汽车,未来一定是朝着平台型汽车在发展。
可是,在起步阶段,一定是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地把车子给造出来。连一款有着足够吸引力的产品都没有,怎么去吸引消费者?吸引不来消费者,又怎么能引导第三方的商家加入自家的平台?
想做平台,先把自营给做好。
就像京东那样。
国内的很多新能源汽车厂商就很会走捷径,上来就构建出了一番宏图伟业,然后……就去寻找一些三流小车厂去代工生产汽车。
后来有的厂商发现不对劲了,就放弃了代工方案,赶紧自己批地建厂自己制造。有的厂商还是执迷不悟,搞出来了一套智能驾驶方案,然后就号召第三方的车企们都纷纷投靠过来,来使用自家研发出来的解决方案。
哪有这样的好事? 就比如百度,开发出来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就算比不了特斯拉、谷歌,那也绝对算得上是国内第一了。
可是,其他车企凭啥去加入你的平台?
重复的错误一次接着一次,从电商到社交,从智能手机到新能源汽车,百度后续的持续萎靡一点都不奇怪。
完全不吸取教训。
或者说,百度完全被搜索平台的成功给绊住了脚,过于沉浸在平台的经验主义里了。
周不器就觉得现在的这种工作状态挺好。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一会搞搞地产,一会儿搞搞电影,一会儿搞搞女人,一会儿搞搞互联网,一会儿搞搞美容院。
每一个行业都不能太深入。
这样做的缺点,是周不器很难做到对每一个行业都了如指掌,经常会一问三不知。好在他先知先觉,他抓的是大方向和核心战略。
优点就太明显了,涉足不深,就不会陷进去,就不会被某一个过于专业化或者过于成功的领域给羁绊住。
周绍宁不知道周大老板在心里又做出了怎样一番总结,说道:“有一件事,百度的易平台向很多手机厂商都发出了邀请,三星、摩托罗拉、HTC、诺基亚、索尼爱立信、戴尔、联想、酷派这些。他们比阿里强,他们给的补贴更多,一部手机的补贴最高可以达到120块钱,这对摩托罗拉……”
周不器直接打断了他,干脆利落,“不参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