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湿莎青雨后天,春深意浓花树间。
几盏灯笼从木樨院出来,到了院子里,两盏往东廊下去了,还有两盏停了停,却出了木樨院的院门,往北面青玉堂缓缓移去。
青玉堂自从老太爷逝世,便上了锁,只有两个婆子上夜,因端午节,她们夜里领了节里犒赏的酒食,此刻早吃饱喝足熄灯倒头睡了,哪里留意到外头的灯笼和人声。
玉簪敲了两下门,不见回音,回到廊下取下自己的披帛,折了几折垫在美人靠上头,请九娘坐了,心里不是滋味,家里的规矩如今越发散了。
九娘靠着阑干,见池塘的水面粼粼碧波微微泛白,才抬起头望了望夜空,倒呆了片刻,撒天箕斗灿,明明正当是良辰美景,偏偏心底生出无限惆怅感慨。
木樨院灯火骤然大亮,人声鼎沸起来,十几个婆子匆匆设了步障,梅姑领着外院的七八个男子,抬了一口薄棺进来,不多时,灯火引路一群人往东角门而去。不过小半个时辰,木樨院的灯火又暗了下去。
水底的锦鲤听见人声足音,以为有人来喂食,顾不得天光不对,纷纷翻腾着上来,互叠互攘,游了片刻,却是白等一场,沉下去许多,只剩几尾不肯死心,在池面盘旋了好几圈,金色鳞片在夜里也闪着亮。
九娘想起初见到阮姨奶奶的时候,也是春日,见她坐在此地喂鱼。阮眉娘和阮玉真,大概年少时和前世自己的娘亲、姨母常来孟家,也一起喂过鱼摘过花,那样的几个女子,走的路,截然不同,却又似乎是同一条路。
怎样的际遇,遇到了怎样的男子,才令她们各自做出截然不同的决定?才被推向如今的结局?曾经的她们,如今的自己和四娘、六娘七娘,一代一代的女子,又有什么不同?随波逐流抑或逆流而上,又能怎么选?瞻前顾后也好,不顾一切也罢,谁又称心如意了?
三年前那个大雨夜,她们四姐妹也曾在一张床上,说着,笑着,哭着,吵着。那样的嫉妒又何以变成刻骨的恨毒,又是怎样一桩桩一件件的事,变成了这般境况,九娘已经回忆不出来。此刻狱中不知生死的四娘,宫中不知安危的六姐,木樨院里固执别扭的七娘,她们四个,每一条路都是自己选的,也有旁人在推,却没法比较另一条路会不会好一些。
她比她们三个多活了二十五年,走过别的路,可此番走来,依然跌跌撞撞。多走一回,不是应该更省心省力才是?知道得越多,竟越是惶恐,无路可退。
方才孟建告诉她那许多语无伦次的话,千头万绪,似乎有了另一条线,又好像乱成一团。九娘看看渐渐平复的水面,轻轻拭去眼角的泪。她看向翠微堂,一声叹息。
灯笼摇摇晃晃,回了木樨院,穿过回廊,往听香阁去了。
过了端午休务,翌日常朝。四更天,福宁殿灯火通明。按祖制,官家在黎明十刻前盥洗。赵栩抵达福宁殿问安时,赵梣已换好了大衣裳:“娘娘,太皇太后今日视朝吗?”
向太后看了一眼赵栩:“娘娘身子还没康复,受不得劳累。今日不来。”
赵梣松了口气,对赵栩笑了笑。向太后心稍微定了定,对赵栩点了点头。
崇政殿内,众臣跪拜后,依次由中书、枢密院、开封尹、审刑院和请对官上前奏事。
到了辰时散朝的时候,尘埃落定,不少官员上前恭贺赵昪。也有人暗中窥察张子厚的神情,见他并无异色。议了好几日的拜相一事,大多数人都觉得会是张子厚重回二府,都没想到竟然会是赵昪。
官家随太后返福宁殿进食,稍晚到后阁视事。赵栩等殿上没了人,才慢慢走出崇政殿,在廊下果然见到张子厚,两人慢慢往后阁走去。两个小黄门知情识趣远远地跟着。
张子厚看着赵栩挺直的背,突然意识到这位不再仅仅是自己相中的未来君主,而是真正要掌握天下之人,他的心思似乎已不是自己可捉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