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自取本心,效法天心

吕谦与解空禅师的机锋话语,已经将自己感悟的道表达清楚了。

青原行思禅师有三大境界,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以及第三重境界“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这三重境界虽然说起来绕口,但在吕谦眼中不过是另一种虚实真假之论。

第一重境界,乃是大多数人身处的境界,以及他们眼中的世界,他们关注事物的外在表相,视线停留在事物的形体之上。

对于吕谦这个求道之人而言,他的第二重境界便是更进一步,透过事物的外在表相,去探究内部的道与理,从而认识万事万物的本质。

就好比他对于八奇技以及各家传承的态度,并没有去追求技法本身的效用,而是尝试去探究其中蕴藏的通天之道。

拨开莲叶始见花,拂去红花取莲实。

这既是吕谦求道的严谨,也是他自身想要追求真实的境界,但这样的真实,是真正的真实无虚吗?

非也,这是他自己眼中的真实,也是属于吕谦一个人的真实!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不仅是外在表现得不同,更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不同。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每个人的心是不同的,那么他们认识世界、感悟世界的层次自然也是不同的。

直观来说的话,对于同一种事物,不同人的感官与理解是不同的。

就算吕谦修成了【火眼金睛】,那也无法保证自己认知感悟的道是绝对的真实无虚,他只能保证相对于自身的真实无虚。

所以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从天地众生中脱离,明悟属于自己的本心。

那怎样才能算是真正无虚的世界、真正无虚的道?

这就是第三重境界,勘破虚实后,返归第一重境界,将自身回归天地众生,以本心效法天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就好比分裂的镜子,每一块镜子里倒映着一部分的真实。

倘若将所有镜子聚拢,将碎裂的景象合一,那自然就是最全面的真实无虚。

本心效法天心,自然也就映照着天心中最真实无虚的道!

佛门禅宗,主张修习禅定,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所以亦称佛心宗。

禅宗六祖慧能曾作《菩提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每个人的灵台方寸,既是每个人的本心,也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方寸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