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 战术准备

烈风 嘟嘟雪球来啦 2484 字 4个月前

第607章 战术准备

“讲一下。”

“这一次的作战任务,地点是格鲁吉亚乌什巴山附近。”

“当地为高原高山地形,平均海拔4100米,常年积雪覆盖,气候环境恶劣。”

“基于地形、气候及边境敏感因素考虑,我们无法在当地使用任何空中载具支援,包括投送、撤离都只能使用当地组织提供的普通民用载具。”

“同时,我们没办法继续使用熟悉的枪械,因为hk416的低温适应能力相对比较差。”

“为了保证稳定性,我们要在未来10天里进行突击训练,换装ar-70、g36突击步枪。”

“狙击步枪方面,我们使用ax308狙击步枪,搭配m107反器材狙击枪。”

“机枪不做调整,仍然可以使用m240、m249或其他俄系机枪,机枪手按自己的习惯挑选。”

“防护用具方面,因为我们很可能要在雪线上作战,所以携带装备重量越重,行动就越困难。”

“重型防弹衣很可能要被放弃-——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

话音落下,聚集在作战指挥室里听陈沉做简报的几人都皱起了眉头。

事实上,对他们这支队伍来说,厚重的防护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他们最重要的安全感来源,这种属性就好像烙印一样,早就已经刻在了他们的本能里。

哪怕是在行军压力极大的时候,也基本没有人会抛弃防护装备。

因为他们都知道,能扛住哪怕只有一枪,都是生与死的差别。

所以,现在陈沉说要抛弃重型防弹衣,没有任何人能立刻表态。

他们的思路是显然的,那就是在不抛弃防护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重量。

“实在不行,减一点配件吧。”

“护裆、护颈什么都可以抛弃,只防护重点部位?”

石大凯首先开口问道。

“可以是可以,但减重重量有限。”

陈沉摇摇头,看向其他人问道:

“别的想法呢?”

短暂的沉默之后,鲍启举手问道:

“没有空中载具支援,那无人机呢?”

“无人机可以,超近程侦察无人机没问题。”

“不是。”

鲍启摇摇头,继续说道:

“我说的不是超近程无人机,是运载无人机。”

“在雪线上作战,负重问题影响最大的阶段不是战斗阶段,而是作战转移阶段。”

“这个阶段,双方发生直接冲突的可能性是很低的。”

“我们可以在这个阶段削弱防护快速转移,然后在进入战斗之前重新装备部署。”

“如果有无人机支援,哪怕没有直升机,我们也可以保持高机动性.”

“问题是,什么无人机能在4000米海拔上起飞?”

陈沉打断了鲍启,摇摇头说道:

“4000米山地上的空气已经开始变得稀薄了,现阶段有的无人机基本都没办法适应这个海拔。”

“而且无人机体型过大的话,我们的运载也会变得困难-——不仅仅是运载,光是把它送到格鲁吉亚都很困难。”

“不切实际.”

“没有不切实际。”

鲍启反过来打断了陈沉,随后说道:

“我在hk几个月,我了解到,北方已经出现了专业化的植保无人机,载重量可以达到30千克,自重才60千克,体积也不大。”

“就算在高原上动力削弱,载重20公斤也没什么问题。”

“最重要的是,我们不需要携带运载。”

“从地图上来看,乌什巴山距离最近的低海拔城镇才不到3公里,无人机完全可以从城镇起飞,远距离接应。”

“基于这个策略,我们可以准备两倍、甚至三倍于作战人员数量的无人机。”

“转移过程中装备可以直接抛弃,等待无人机空投。”

“在编组飞行的情况下,一个人至少可以操控5台无人机,人员安排完全不是问题啊。”

确实。

鲍启所说的一切逻辑都非常合理,甚至已经超越了这个时代普通人的认知。

无人机编组飞行,依托前沿出发阵地对前线进行多梯次物资补给,协助一线人员转移,这哪怕在2024年,都还是相当先进的战法和理念。

并且,编组飞行的技术实现难度也不算大,可操作性也很强。

按照理想情况去计划,这完全是可行的。

可问题是,这个策略有三个死穴。

第一,那么多无人机,怎么运到格鲁吉亚去?

第二,那么多无人机要部署到作战区域附近,怎么不引起那些经验丰富的isa特工的注意?

第三,在稳定性不能得到百分之百保证的前提下,这个计划万一失败,他们还来得及启用备份方案吗?

陈沉眉头紧皱,开口说道:

“我先问第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