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阳陆路连接江浙和江西,地形多山,在农业时代经济比较差。
自从南宋朱熹到此讲学以来,建阳人从刻印朱子讲稿开始经营印刷业,依靠成本优势渐渐承接江南和江西溢出的印刷需求。
时称“书棚到处贪翻刻,俗本麻沙遍学堂”。
建阳书和麻沙刻,是此时读书人眼里廉价书籍的代表,当地已经形成了印刷产业链,有不少印书世家。
其实这几年建阳书坊的经营一直面临很大的竞争,竞争的对手就是在江浙新晋崛起的书商们。
嘉靖以来印刷业大兴,江浙书商虽然用工成本较高,但是因为江浙的读书人更多,就地印刷就地贩卖,省下了运输费用,所以稍稍价格高的书籍都有成本优势。
这种情况下建阳的书坊主们只能开始改变经营方式以求自救。
找不到名家合作,余象斗就自己上阵点评《三国》《水浒》,这厮许多点评都不如何高明,但是胜在量大。
余象斗让自己的仆人给两人看茶,然后便自己接过书稿坐到书桌前仔细的阅读起来,王文龙和邓志谟两人则在一旁静静等待。
三台馆主人余象斗就是个中翘楚。
这年代的小说章回总要到八十、一百或是一百二十回为善,五十六回确实有些太少了。
这种书如果放在后世销售绝对会被骂坑爹。
这年头的书店可没有提供读者预先看书的便利,翻了两页之后如果不买店家就要赶人。
但却错有错着,这类判案书比起公案小说别有风味,反而获得一些厌烦了公案传奇小说的读者赞誉。
一路走进余象斗的书房,王文龙四下打量。
于是王文龙点头道:“如此甚好。”
这年头百姓爱看小说,但是小说作家的写作数量并不够。
余象斗想想问道:“我若出成点评版,或是在书籍后面增加一些时文内容,先生可是同意?”
听说《儒林外史》只有五十六回,余象斗有些不太满意,询问王文龙:“能否增加一些内容?”
王文龙点头说:“不敢承受如此夸赞。”
余象斗的父亲、叔祖全都是有名的书坊主,他也是读书人出身,考中过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