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昆曲的起源到传承

历史追光者 丁凡星 1838 字 4个月前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元末明初形成“昆山腔”,嘉靖年间经魏良辅等人革新形成“水磨调”,至此昆曲成型。

万历年间是昆曲发展的重要阶段,涌现出大量优秀剧本,演出也非常繁荣。代表人物有魏良辅、汤显祖等。

昆曲舞台表演常用的乐器有笛、笙、箫、三弦、琵琶等。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唱腔、身段、舞蹈等,使其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许多文人墨客参与,扩大了昆曲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朝廷曾颁布法令,禁止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这条法令的颁出,对杂剧造成了致命的打击,昆曲便在此时悄然生长。

王学左派打破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昆曲从思想大解放中寻找再次挺进的契机,它渐渐地从边陲小镇进入政治中心,这便是昆曲发展的又一转折点。昆曲以其优美的唱腔、丰富的表演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和追捧。

万历皇帝后期沉迷于个人享乐,在后宫与众多女子寻欢作乐。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追求珍奇异宝、沉迷于酒食宴乐等。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许多教师因俸禄微薄而放弃教职,转而投身文学创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学创作的队伍和作品类型。

由于万历皇帝对戏曲的喜爱,昆曲在宫廷和民间都受到了重视。昆曲的优美旋律和精致表演形式,成为了当时社会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良辅等人对昆曲的改革创新,使其在音乐、唱腔和表演上更加完善,吸引了众多观众。昆曲的发展也为后世戏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技巧对后来的京剧等剧种产生了深远影响。

汤显祖(1550 年 —1616 年 ),江西临川(今抚州市)人。出身于书香门第,14 岁进学,21 岁中举。不仅古文诗词颇精,还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

汤显祖的仕途坎坷,曾多次参加进士考试,因拒绝宰相张居正的延揽而屡次落第。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 年),张居正去世后第二年,33岁才考中进士。踏上了仕途,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等职。

万历十九年(1591 年),他上《论辅臣科臣疏》批评朝政,被贬至广东徐闻县典史添注,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1598 年),他弃官归里,此时48岁的他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汤显祖在戏曲方面成就颇高,被誉为“中国戏圣”和“东方莎士比亚”。其“临川四梦”包括《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紫钗记》约载 1587 年完成,取材于唐人蒋防传奇小说《霍小玉传》讲述了邪恶权臣对李、霍二人感情的强势破坏,批判了当朝腐朽勾结的邪恶势力,同时也表达了对“情至”的褒扬。

《紫钗记》是汤显祖“临川四梦”第一梦,创作完成后受关注程度相对较低,其选本传播甚至在清代出现了上百年断档。在近现代《紫钗记》作为汤显祖的早期重要作品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并被改编为了粤剧、昆剧、赣剧等剧种。

《牡丹亭》完成于 1598 年,是临川四梦的第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