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明朝朱载堉,宋应星,徐光启科学界三星

历史追光者 丁凡星 2957 字 2个月前

小主,

他从羊头山带回黍种,在九峰山丹水河边买田试种,经过数年选种连种,终于培育出标准的黍粒。他把标准的黍粒横排100粒制成“横黍尺”,把黄钟律尺由九进制变成十进制,最终确定一律尺之长为25.48厘米,这为他发明“十二平均律”打开了计算通道。

第三次上羊头山是在他隐居九峰山以后,重新审定《律吕精义》等着作,准备编纂《乐律全书》期间。这次他进一步验证了所选的黍种,还详细考察了羊头山神农历史文化遗迹,准确完整地记录了唐代重修清华寺的碑文,使后人对始祖炎帝活动于羊头山的史实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

最终他写出了着名的考察散文《羊头山新记》,确认了庄里村炎帝陵的真实性,并指出羊头山因神农播五谷而成为天下名区。

这些经历展现了朱载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国古代音乐、数学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世宗死后,穆宗即位大赦天下,朱厚烷恢复爵位,朱载堉恢复世子身份,并回到郑王府。他与朱厚烷合作撰写《操缦古乐谱》《旋宫》等谱。着有《律历融通·序》《律学新说·序》。

万历十九年(1591 年),朱厚烷去世,五十六岁的朱载堉连续上疏,要求让出王位,经过十五年、七次上疏后获得批准。

朱载堉多次要求去掉皇位(放弃承袭王位)的原因主要是他对科学研究的热爱以及个人的志趣和追求。他志不在官场和富贵,而是醉心于学术研究。在父亲朱厚烷被软禁期间,他也经历了艰苦的生活,这使他更加看淡名利。此外,朱载堉可能认为放弃王位可以让他更自由地进行研究,不受宫廷事务和权力斗争的束缚。

朱厚烷去世后,朱载堉上疏放弃承袭王位,有司认为可让朱载堉的儿子朱翊锡承袭王位,但朱载堉仍不答应,十五年里七次上疏放弃袭爵,万历无奈只好答应,令载堉及翊锡以世子世孙禄终其身,子孙仍封东垣王。让爵之后,朱载堉自称道人。

他搬到怀庆府城外,继续写作。万历三十四年“进律书奏疏”,明神宗赐他建“让国高风”玉音坊。万历三十八年完成《律吕正论》;同年完成《嘉量算经》上卷,卷末记载自序。

万历三十九年(1611 年) 朱载堉逝世,终年七十六岁,明神宗赐谥号“端清”,次年三月廿六日,葬于九峰山。

朱载堉所处的时代,数学、天文历法等学科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为他进行音律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方法。完成了十二平均律数理方法和全部理论的创建,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他称十二平均律为“新法密律”,用勾股术、开平方术、开立方术等数学方法,计算出十二律每律的等比数,其数学表达史精确到小数点后 24 为有效数字,计算出的密率为 1.0。他还首创出有别于魏晋荀勖所创“同径管律”的“异径管律”管口校正法。

制造乐器和考证古乐器: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定音乐器弦准、十二平均律律管,考证了篪、钟、磬、瑟、笙等古乐器的诸多方面,为乐器史研究提供了参考材料。

提出“舞学”概念并创编舞谱:《乐律全书》保存了许多乐谱和舞谱,他首次提出“舞学”概念,将律学、乐学和舞学区分为三个独立的学科。其拟古舞谱极详尽地记下古代舞蹈的舞法、描绘了舞图和舞谱,还提出包括十大方面内容的舞学大纲,他的“天下太平”舞谱被视为今天团体操的先河。

天文历法方面:着有历学着作《律历融通》,编制《黄钟历》和《圣寿万年历》,求出计算回归年长度的公式,算出 1554 年的长度值与现代高科技测量结果仅差 17 秒钟;1581年差21秒钟,还是我国第一个精确计算出北京地理位置的人;

文学方面,其散曲集《醒世词》存小令73首,各领域着述多达百万字。是第一个精确计算出北京地理位置(北纬 39°56′,东经 116°20′)的人;

测出北京的地磁偏角为 4°48′,留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磁偏角的定量资料;发明用泥球涂以白粉悬于暗室,然后以灯光照射,演示“弦望晦朔之象”和日食的情景,总结出日食随观测地点不同有不同食分和“日大而月小”的科学结论。

数学和算术方面:是世界上最早解答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末项和项数,及求解其它各项方法的人;最早变九进位为十进位,找到不同进位制的小数换算方法;最早运用珠算进行开平方、开立方、开高次方运算。着有《算学新说》《嘉量算经》《圆方勾股图解》等数学着作。

计量学方面:确定古人所说的尺长,测定水银密度,确定量制标准,从理论上辩证说明“同律度量衡”的关系,其撰写的《律吕精义》卷十中有计量学内容。

文学方面:以俚俗的韵语写成散曲《醒世词》存七十三首,今存世二十首,作品语言通俗、质朴,讽刺色彩浓郁。

朱载堉在数学、天文学、声学、乐律学、乐器制造和舞学等多个领域均有很高造诣,他的着作《乐律全书》,这是其所着 14 部着作的合集。

朱载堉的“新法密率”理论早于西方,关键数据被传教士带到欧洲后引起学术界震惊,影响了世界音乐文化史的进程,他也因此被人们誉为“科学和艺术的巨星”“东方文艺复兴史的人物”,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名人,从 18 世纪中期起,他的名字在西方被尊称为“王子载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