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四库全书与郑板桥的人生画卷

历史追光者 丁凡星 2193 字 2个月前

纪昀还着有《阅微草堂笔记》,这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内容多是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他的思想观念。

嘉庆十年(1805 年),纪昀因病逝世,享年八十二岁,谥号文达。

《四库全书》是丛书,把众多主题相似的书籍捆绑,每本书保持独立。而《永乐大典》则是类书,它将许多书籍中同一主题的词句抄录在一起,类似编字典。

《四库全书》是乾隆为学术研究、巩固统治、宣扬功绩编修。《永乐大典》是明成祖为彰显国威、传承文化,全面搜集整理史料典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四库全书》代表着乾隆时期的文化壮举,郑板桥体现着那个时代的人性光辉与艺术魅力。他们共同构成了乾隆时期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郑板桥(1693 年-1765年),出生于江苏兴化,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郑板祖上世代为读书人。他自幼读书刻苦,十二岁时到真州的毛家桥学习,十六岁拜同乡陆震为师学习填词。然而,命运多舛,三岁时生母汪氏离世,十四岁时继母郝氏也去世。

康熙五十五年(1716 年),郑板桥考取秀才,但生活境况并未改善。此后,他子承父业,在真州设馆教书。

在求学通仕途中,郑板桥历经坎坷。雍正十年(1732 年),他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 年),中进士。

仕途不顺,中进士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官职。后来,郑板桥奉吏部征召到京城候补官缺,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待。

乾隆七年(1742 年),年过半百的郑板桥被授命为山东范县县令。他赴任时十分低调,仅带着一头毛驴、一书童、一捆行李、一箱书和一张琴。到任后,他做出了一系列与众不同的举动:

他一反历任官员上任时拜访上司、走访乡绅的习俗,让人在县衙墙壁上打洞。当众人疑惑不解时,他解释说县衙与外面隔着厚墙,百姓的鲜活空气吹不进来,衙门里的官僚腐朽死气也透不出去,此举是为了摒弃旧官吏的恶俗之气。

郑板桥经常穿着便服、脚蹬芒鞋深入百姓之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民间疾苦。他还曾在除夕之夜,容身街巷与百姓共享节日欢乐,并帮助贫困百姓解决生活困难。

他看到一家贫困人家门上写的奇怪数字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南北”,立刻明白这是缺衣(一)少食(十)无“东西”的意思,回到县衙后马上派人送去银两。

在范县的五年间,郑板桥重农桑、惩贪吏、清盗贼、理讼案、禁赌风、昌学业、治荒瘠、拯饥馁,把这个昔日荒蛮贫穷的小邑变成了一方和蔼富饶的乐土,在范县人民心中树立了永不磨灭的丰碑。

乾隆十一年(1746 年),郑板桥调任潍县县令。当时的潍县正面临着严重的灾情,连续两年闹水灾。郑板桥忧心如焚、寝食难安,在未得到上司批准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开仓赈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