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章 甘霖

犁汉 痴人陈 2664 字 4个月前

当袁术的大军出现在洛水南岸的时候,金墉城上,张冲和于禁、杨茂、荀攸等人正好在城头上看得分明。

张冲是前日夜就纵马赶回京都的。

彼时泰山军依旧和袁绍大军对峙于洛水,当时杨茂和于禁还对张冲表达过担忧,觉得袁绍这么久都不采取总攻,是不是有什么谋算在里面。

但张冲却知道,袁绍这是犯了他的老问题,那就是多谋少断。在小事上他这人精明果断的不行,可在大事上却左右兼听,但不能速断。

所以张冲对二帅说了句:

“这就是袁本初,不足为虑。”

之后的两天他就一直在金墉城中阅读这些天的情报,他西进的十余日,无论是北面还是东面都有大量的情报汇集到他这里,需要他及时批复。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关羽那边来信了。

他说在黑夫的河济兵团抵达后,他与曹操又进行了一次野战,此战小胜。虽然还未能将曹军赶出鲁中南,但却在奉高等地凭借汶水构建起了防线。

经过一次大败后的关羽在军报中很是清晰的表达了自己此战的方略:

“坚壁硬砦,以护田兵袭扰敌补给线,以待京畿胜负之分。”

张冲阅此,大是高兴,对荀攸道:

“云长仅此蹉跎,未来不可限量。”

之后张冲就听了于禁和杨茂二帅对现在局势的陈辞。

他们自张冲西进后,就按照张冲的吩咐在洛水以北,依托汉室留下的壁垒构建防线。

但无论是张冲还是袁绍都很清楚,这一次决战并不是什么乏味的攻防战,而是排阵厮杀的阵战,所以两边都只是将壁垒作为兵站使用,更多的精力都是用来训练部队的野战能力。

而张冲和袁绍不约而同选择的战场就是在京都的东面,具体就是伊水与洛水相连的那片平原。

这片平原的北面是洛水,南面是伊水,可以说这道两河平原是洛阳盆地最精华的地区了。

而这块地方也不小,其东西最长有七十里,南北最宽有十里,可以说最天然的决战场所。

此时的情景就好有一比,洛水以北的泰山军,和伊洛水以南的袁绍军,就好像两个蓄势待发的拳击手,而他们的拳台就是这块两河平原。

一旦两军分别渡河踏上这块地方,那最后的结果就只能一方胜,一方败,没有第三种可能了。

从这一角度来说,其实无论是张冲还是袁绍都颇有点迷恋大决战,这其实也难免,哪个男人不着迷赌,一把压上,富贵看天。

而伊洛河地除了大而平整这个优势外,还有水路优势,无论是北面的泰山军还是南面的陈国军都能依靠洛水和伊水供应补给。

甚至因为泰山军已经完全放弃了伊水一线后,整条伊水就成了袁氏兄弟两最重要的补给线。

从南阳一带运输来的盐巴、粮秣、辎重源源不断的行驶在伊水上,供应着两袁大军。

接着于、杨二帅开始简述这些日他们的战果。

此前张冲曾令他们多出轻骑和小股部队去袭扰袁军,以测评各军各营的虚实,哪一只战力更强,哪一只又比较懈怠,甚至哪一个营将比较莽撞,都可以通过这种小规模的出击试探出来。

而张冲走后,于、杨二帅在商量后又觉得此种方式也可以用来袭击敌军的补给线。

所以二帅令每营出战鼓三百面,每每出骑便擂鼓以壮声威,而又将各营最后剩下的骑军集中起来使用,每番皆出五百精骑,昼夜轮番过河,四出袭扰敌军。

袁绍的七万大军皆布置在万安山到伊水一片的地区,其补给主要就是两条线。

一条是从南阳过来的,走伊水,一条就是走较为艰难的万安山大谷道。

其中南阳那边因为还要供应袁术的四万大军,其实能漏到袁绍这边的很少,所以他最主要的补给就是万安山这条狭窄的陆路。

从江、淮、梁、沛地区输送的物资统一到颍川集中,然后再由当地粮台组织民夫驮运到伊水南的袁军大营。

可以说大谷道上,每日驮夫粮车相继于道,永远看不到头。

而泰山军的突骑就利用他们对龙门山、万安山一带的了解,以及在依旧留在山内游击的昭义残军的配合下,每每假装成袁军散骑袭击这些驮粮队。

而袁军数次要进山围剿,都因为不熟山情而失败。

也正是靠着这种缓慢放血,十钟粮食运到伊南大营的不足八钟,再加上一路上的损耗,可以说十不存一。

也正是这样巨大的损害下才逼得袁绍不得不选择了决战,不然按照许攸他们的建议,他们完全可以和泰山军一直对峙下去,因为时间是站在他们这边的。

但在于、杨二帅对张冲的进一步简述中,情况也不是完全对己方乐观的。

二人大概说了一下这几次袭扰战的战果,其中出击十二次,八胜四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