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五十三章 佛教圣城吠舍离

亚历山大四世 季敏杰 2141 字 3个月前

她曾三度请求,都遭到佛陀婉拒,因而感到愁恼悲哀,于是忏悔发愿:“愿断除女人一切恶习,为求出家,尽形寿终不懈怠。”其后,佛陀周游他国,弘法度生,摩诃波闍波提则率领五百释女苦苦追随,一有机会,就请求佛陀允许出家。她们更自削长发,着坏色衣,追赶佛陀。由于连日奔波,衣服污损,身体疲劳,形容憔悴,阿难尊者见了十分怜愍,代为请命,希望佛陀能念在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的养育之恩,悲愍纳受。最后,佛陀以母恩浩荡,开例允许摩诃波阇波提等人出家。

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后,称为大爱道比丘尼,她以国母之尊入道,却能恪守教法,谦卑精进,热忱随和,受到大众的敬服。大爱道比丘尼领导尼僧从事佛化的社会服务工作,慰问贫民,救灾济难。她教育儿童学佛,劝导妇女皈依,推动家庭佛法化,使得佛教的发展深入女性社会,带动社会的善良风气。

大爱道所领导的比丘尼僧团,最合乎佛陀的教诫。他们依止比丘受戒,每半月举行布萨,忏悔过失。他们不议论僧团的是非,不妄语、两舌、恶口,也不滥收徒众,或随便化缘应供。

大爱道比丘尼经常劝导弟子要戒除名闻利养之心,不可虚荣傲慢,要时时保持宁静安详的风度。他一生为佛教奉献努力,直到九十多岁才圆寂。佛陀曾在僧团中称赞他道:“比丘尼如大爱道者,不可视为女人,实乃一有德丈夫,堪为僧团表率!”

吠舍离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消亡,其确切地址的考定主要归功于中国僧人法显和玄奘的记载。在阿难舍利塔边,那根证明它身份的阿育王石柱就屹立于遗址之上,它奇迹般地躲过了战火的摧残。柱高十多米,是为纪念佛陀在此最后一次讲法而建。柱顶上那只威风凛凛的石狮,凝神遥望着佛涅盘地拘尸那迦,好像在用目光守护着逝去的佛陀。吠舍离被印度的历史长河所弃,却通过佛教的东传意外地成为中国佛教徒中熟悉的名字。

时光荏苒,正法不移!千年后宁静的吠舍离,依旧深深拓印着佛陀最后离去时,遗落在荒野草丛间,树林古道旁的“智慧足迹”。

注:

1.摩诃迦叶:即大迦叶,又作迦叶波、迦摄波,意为饮光,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付法藏第一祖。生于王舍城近郊之婆罗门家庭,于佛成道后第三年为佛弟子,八日后即证入阿罗汉境地,为佛陀弟子中最无执着之念者。摩诃迦叶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赖;于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佛陀入灭后,成为教团之统率者,于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经典结集。直至阿难为法之继承者,始入鸡足山入定,以待弥勒出世,方行涅盘。禅宗以其为佛弟子中修无执着行之第一人,特尊为头陀第一;又以‘拈花微笑’之故事,传诵不绝。

2.大爱道比丘尼:即摩诃波闍波提,圣母摩耶夫人之妹,释尊同父异母弟难陀之母。由于摩耶夫人在释尊出生后的第七天就逝世了,代替姊姊负起抚育悉达多太子的责任,自愿嫁给净饭王为妃,后来育有一子难陀。净饭王特地挑选三十二名宫女协助王妃照顾太子,然而摩诃波阇波提坚持亲自料理太子的饮食、衣服、汤药,嘘寒问暖,无微不至。

3.舍利弗:又作舍利弗多、舍利弗罗、舍利弗怛罗、舍利弗多罗、奢利富多罗、奢利弗多罗、奢唎补怛罗、设利弗呾罗。舍利弗的母亲为摩伽陀国王舍城婆罗门论师之女,出生时以眼似舍利鸟,乃命名为舍利。故舍利弗之名,即谓“舍利之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着称。舍利弗八岁的时候,就能通解一切书籍,二十岁时就告别故乡和父母,出外访师问道,追求真理,他起初礼拜有名的婆罗门删阇耶为师,后感其学问不足,便与目犍连一起创立一个学团,招收弟子,他们傲然的以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俩更有智能的人,再也没有人够资格做他俩的老师。直至有一天,舍利弗在王舍城的街上巧遇佛陀的五大弟子之一的阿舍婆誓,继而成为了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目犍连:(梵名:Maudgalya^yana,巴利名:Moggalla^na),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摩诃目犍连(梵Maha^maudgalya^yana)、大目犍连、大目乾连、大目连、目连、目揵连、目伽略、勿伽罗、目犍连延、目犍罗夜那、没特伽罗、毛伽利耶夜那。别名拘律陀(梵Kolita)、拘律、俱哩多、拘离迦、拘理迦、俱离多。意译天抱。被誉为神通第一。为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与舍利弗交情甚笃,同为删阇耶(梵San~jaya)外道之弟子,各领徒众二百五十人。尝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而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