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弗格森是世界公认的最出色的管理型主帅?为什么他能够让这家俱乐部的长盛不衰?为什么他的管理经验能够登上哈佛大讲堂?”
——题记
弗格森执教曼联在管理学上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成功案例。他的管理实践和经验方法,是后进教练学习的最佳样本。如何在中途接手时扭转形势?如何在陷入困境时快速摆脱?如何在完整的合同期内持续增强球队实力?如何在更衣室里实现高效到位的管理?如何持续维持更衣室里的威望?如何推进球队的进步,最终迈向巅峰?如何在成功之后维持对荣誉的饥渴,继续赢得冠军?如何大胆重建球队并取得成功?
弗格森完美地解答了这些问题。他管理曼联的过程,甚至被现代管理学都作为宝贵的财富。
弗格森说:“足球是一个团队游戏,也是一个竞技比赛,成功的主帅需要应对各种挑战,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要始终保证球队在不断进步,不断地争取新的成功。”
弗格森一直以此为目标。监督与信任、批评与鼓励、限制与宽容、抛弃与挽留、改变与提升、关心与爱护……弗格森在每一个环节都有独到之处。
英格兰着名记者米腾对弗格森印象深刻,“在我的视线所及,弗格森那个年代的职业足球充满着混乱与激情,远非球迷幻想的那般精彩神圣。那时候大部分主教练并不管理球队,不带队训练,他们更多的只是提出口号、买卖球员;有些人会照本宣科,执行自己都不知所谓的战术,有些人的主要工作则是安抚董事以及伴随媒体左右。然后他们就可以享受吹捧赞美,并且中饱私囊。但弗格森显然不同,他是真正的行动派和思想家。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任务,还额外做得更多。这使得他一直都在行业顶端。在俱乐部里,每个高层,每个球员,每个工作人员都会感受到他的存在,都会被他推动着去完成任务,这是我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情。”
曼联传奇队长基恩在职业生涯最后阶段与弗格森爆发矛盾,离开球队之后也一直与弗格森不和,但这并不妨碍基恩对弗格森的高度评价。
基恩说:“弗格森与其他教练最大的不同,是非常注重细节,永远保持高标准。他对球队了解得十分透彻,对球员、对助教、对任何人都是如此。在我加盟曼联前他就知道我的详细数据,身高体重这些都是小儿科,主力脚这些也是附送的,他知道我出脚的频率、力量,了解我的速度,跑动距离,持续跑动能力,对抗力量等等,他还知道我曾经登上过打黑拳的地下拳台。不光是我,他知道布鲁斯能跳多高,坎切尔斯基能跑多快,斯科尔斯传球能有多准,贝克汉姆为什么要练弧线球。他知道坎通纳的左脚比右脚小,会要求赞助商提供不一样的球鞋;他会让罗布森放下包袱去恢复,‘享受’身体健康,再考虑上场踢球。他会对李-夏普实施跟踪盯梢,把他从女人堆里拎出来。弗格森会盯紧青训,悉心教导。他不仅仅对92班,对所有的小孩都是如此——他就像老母鸡一样呵护着鸡崽子一样。他会对刺头给予狠狠的教训,直接驱逐一些家伙离队,例如因斯、斯塔姆、范尼,最糟糕的当然是我;他会对一些家伙的阳奉阴违而愤怒,对贝克汉姆分心娱乐事业而发飙,对C罗一心想去皇马而叹气惋惜……每一个球员他都有特殊的关注点。”
弗格森助理麦克拉伦说:“弗格森的标准很简单,那就是达到最佳状态,全力以赴。你不用担心出场机会,不用担心足球之外的任何事情。他的临场指挥很清晰明了,大量的战术演练已经完成于训练阶段。基恩总是说曼联的队内比赛才是最艰苦的,因为弗格森要求真刀真枪,把战术练入每个球员的意识里。弗格森的脾气确实不好,大家对他非常敬畏。谁拥有了这样的成就,自然会有这样的威望。”
弗格森的助教奎罗斯则说:“弗格森非常重视队内训练,重视战术打磨,特别注重整体。这是一个球队能够成功的条件,更是弗格森带队的特色。我认为他在曼联取得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没有人做到他那种程度,但他的方法可以学习。”
弗格森事无巨细地掌握俱乐部的一切,球员离开训练场之后去了哪里?球员昨天晚上住在哪儿?都交些什么样的朋友?有什么样的女友和家庭?这些近乎私家侦探才擅长的细节信息,都汇集在弗格森的脑袋里。什么时候该让球员休息,该让年轻队员踢比赛,何时决定某个人应该离队;何时出发到客场比赛;在对手场地里怎么样准备.....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确保赢得比赛。
弗格森的关注和管理的范畴还超过了足球事务。他要求在老特拉福德建一座托儿所,在青训阶段为每一个孩子找一户曼联终身球迷的家庭寄宿,他要求每个球员的生日,一定要邀请他的家庭来卡灵顿观看主场比赛......弗格森还建立了球员家庭联系制度,帮助球员解决各种后顾之忧。小孩读书、寻找房屋、购买汽车、家庭理财、人身安全……一切都在弗格森的考虑之中。
小主,
弗格森的目光甚至不仅仅限于曼彻斯特,他的团队走遍欧洲,触角远达世界各地。他和助教们参观西班牙、德国和意大利的顶级俱乐部,参观考察法国、巴西和日本的国家队训练中心,借鉴提升各项比赛工作。弗格森为曼联建设了全世界最先进和最完善的体育运动康复治疗中心,引进了最齐全、最先进的医疗康复设备,提高应急救护和伤病恢复水平......
弗格森会考虑球员参加比赛和训练的情绪。吉格斯多年以后回忆说:“球员对训练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我曾经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