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其祖乃是楚武王之子屈瑕,在楚怀王、楚顷襄王时担任楚国大夫。
当时的楚国,屈景昭三族是楚国最有权势的氏族,昭氏自楚宣王时,连出三任令尹,景氏自昭氏后又为令尹。屈原去世之前,景氏之后,楚国的三任令尹不是楚王之子,就是楚王的宠臣。
在楚国之外,秦国已经彻底完成了变法,成为了让诸侯畏惧的虎狼之国;齐国在威王、宣王的治理之下,在东方称雄;赵国赵武灵王继位,赵国开始走向强盛之路;魏国日益衰弱,韩国则依然是最没有存在感的那一个。
诸侯征伐,纵横交错,此时的天下,战火与计谋并行,纷争不断,冲突不止。正应了那句话,没有绝对的盟友,只有绝对的利益,一国的存亡、一人的得失,都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此时的楚国,国土虽广阔,兵甲虽雄壮,足以与秦、齐两国争雄,可当初吴起变法的失败,使得楚国的内部不可避免得走上了那些古老诸侯皆有的通病,世族专权。
鲁有三桓,郑有七穆,宋有华、向,晋有六卿。这些诸侯哪一个没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哪一个的祖上没有赫赫之功,却全都逃不过内部专权斗争的纷乱,弑君的弑君,亡国的亡国。
楚国到屈原之时已经有七百多年,内部不是没有出现过专权之臣,不是没有发生过权力之争。正如笔者在前文曾经所说,楚国的强盛在于北上与中原诸侯争锋,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内部斗争的局势,再加上君主贤能,内部的纷争便远不如内部的征战明显、重要。
而一切的根由,可以说还是落到了变法之上。
中原诸侯先后变法,实力强盛一时。原本居于南方的楚国,慑服蛮夷便足以自保,更是占据北上中原的主动权,就算是齐桓、晋文这样的霸主,也不过刷一刷楚国的战绩,楚国完全可以退居南方。
然而这样的态势在各国变法之后,却大为改变,尤其是秦惠文王灭巴蜀之后,楚国与秦国的接壤大大增加,不得不面对秦国更大的压力。
而实际上来说,此时的楚国与中原诸侯并无任何的不同,因为对于楚国来说,所谓的北上已经毫无意义。它必然要像中原诸侯一般筹谋征战与邦交,而不再是能够影响中原局势的关键。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楚国内部的纷争愈发能够影响楚国的兴衰存亡,楚国也不得不再次正视起了变法的问题。
但究竟是谁来推动楚国的变法,楚怀王选择了屈原。
了解一个时代,必然要着眼其人物,而代表性的人物往往能够显露时代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