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李傕之死

没有人,终究是什么都做不了。

边柳没有继续前进,而是在渭水以南,一个叫做郑县的地方驻扎了下来。

这里曾是郑桓公的封地,秦武公的时候,在这里设县,是最早的县城之一。

当初边柳与朝廷达成协议,派与关中的一些官吏,也来此等候吩咐。

还有许多本就是关中的官吏,以及边柳从匈奴人救出的官吏。

边柳一一查验过他们的身份,重新委任官吏,派与地方。

边柳以大元帅的名义,吩咐下去的大事有三个。

第一个,是止戈,停止一切战乱,如果有几十人的械斗出现,大帅府的骑兵顷刻便至;

第一,是安民,免关中赋税三年,所有外来百姓,或者逃亡百姓回归,免其一切罪责,授予土地,分发种粮;

第二,是生产,由大元帅牵头,在各县成立生产兵团,集体劳作,集体休憩。

此番出征,边柳携带了大量的物资,而且杀死李傕之后,更是传令,将梁县的粮草储备陆续运至关中。

只是偌大的关中,靠梁县一地两三年的积累如何救得,即便是每个地方只有两三个人,单单运气也要拖垮自己。

所以,边柳要做的,就是“以兵代赈”。

李傕郭汜掌控下的关中,百姓深受官兵之苦,多受压迫,所以没有种地的积极性。

要想尽快调剂民力,最好的办法, 就是让他们换个身份,由民变成兵。

做一个大帅府的兵,而且是一个不用打仗的兵。

所谓的生产兵团,便是一个集体的劳动团体,每天按时按量的完成任务,然后由大帅府授予口粮。

这样,一方面可以把剩余的人口组织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工具不足的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