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文景之治

烘炉记 一棹碧涛 8786 字 1个月前

刘濞率领大军向西渡过淮河,与楚兵胜利会合。他深知情报与奇兵的重要性,派遣了众多间谍和游军,让他们如鬼魅般深入肴渑地区活动,搜集情报,扰乱敌军后方。吴楚联军士气高昂,渡过淮水后,一路向西进攻,步伐坚定而迅猛,俨然成为此次叛乱的主力。

与此同时,胶西等国的叛军把目标锁定在了齐王刘将闾据守的临淄。临淄城中,齐王刘将闾心急如焚,指挥着将士们拼死抵抗,城墙上下箭如雨下,喊杀声不绝于耳。而赵国则心怀鬼胎,与匈奴暗中勾结,妄图引外敌犯汉,以增加叛乱的胜算。

由于刘濞早有预谋,这场叛乱在初始阶段进展得颇为顺利,七国联军势如破竹,捷报频传。

远在京城的汉景帝,闻知七国叛乱的消息,如坐针毡,急召晁错入宫商量出兵平叛事宜。皇宫内,气氛凝重,景帝眉头紧锁,忧心忡忡地问道:“晁爱卿,如今七国叛乱,朕当如何应对?”晁错沉思片刻,拱手建议道:“陛下,此次叛乱来势汹汹,为保万无一失,臣建议陛下御驾亲征,以振士气,臣愿留守京城,确保后方安稳。”

景帝闻之,心中略有迟疑。而曾当过吴国丞相的袁盎,此时看准时机,向景帝献策:“陛下,如今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若陛下诛杀晁错,满足叛军要求,或许他们会退兵,叛乱自可平息。”景帝听后,心中不禁动摇。

袁盎的计策在景帝心中生根发芽,他随即封袁盎为太常,令其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试图说服吴王退兵。袁盎领命而去,怀揣着景帝的期望,踏上了这艰难的使命之旅。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奏章中言辞激烈,历数晁错之罪过,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望着那道奏章,内心痛苦挣扎,但最终还是批准了。

东市之上,人群熙攘,晁错身着囚服,被押解至此。他的眼神中透着不甘与无奈,最终却只能在刽子手的刀下,身首异处,结束了他波澜起伏的一生。

然而,杀死晁错并没有如景帝所愿让七国军队停下进攻的步伐。相反,七国联军认为景帝软弱无能,刘濞更是得意忘形,自称东帝,妄图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拒见袁盎。袁盎碰了一鼻子灰,狼狈返回京城。

景帝此时方知,妥协换不来和平,唯有武力镇压,方能平定叛乱,还天下一个安宁。他痛定思痛,下定决心以武力解决这场祸乱。

于是,景帝派遣太尉周亚夫率领三十六位将军,统领大军抵御吴楚联军。周亚夫智勇双全,临危受命,他深知责任重大,点齐兵马,誓要与叛军决一死战。

另一边,曲周侯郦寄领命攻打赵国,他率领着精锐之师,一路奔波,直逼赵境。栾布则挥师进击齐地诸叛国,兵锋所指,叛军闻风丧胆。

而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他目光如炬,时刻监视着齐、赵两地的动向,以便及时调兵遣将,支援各方。

吴楚联军掀起反叛的狂潮,汹涌东进,兵锋直指长安。

战旗猎猎,马蹄声疾,吴楚联军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一路席卷而来。行至梁国,他们遭遇了景帝之弟梁王刘武的顽强抵抗。梁国的城墙在战火的映照下显得肃穆而凝重,梁王刘武身披战甲,屹立城头,眼中燃烧着坚定的火焰。

吴楚联军兵强马壮,他们并力攻城,喊杀声震天动地。梁国南面的棘壁,在叛军的猛攻下,终是沦陷。梁王刘武心急如焚,深知局势危急,赶忙向朝廷告急。

长安城中,景帝眉头紧锁,召集众臣商议对策。周亚夫挺身而出,他目光炯炯,神色沉着,分析道:“陛下,如今吴楚联军势大,气焰正盛,若正面与之决战,恐难以取胜。臣献策以梁王军队拖住吴、楚主力,臣则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待其疲敝,再伺机击溃叛军。”景帝权衡再三,终是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

周亚夫率领大军绕道而行,穿过蓝田,出武关,一路马不停蹄。这支军队纪律严明,士气高昂,他们的目标是迅速到达雒阳,抢占战略要地。

梁国这边,战火连天,叛军轮番急攻,如疯狂的猛兽般冲击着梁国的城池。梁王刘武心急如焚,他一次次地向周亚夫求援。然而,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屯兵于梁国以北的昌邑,坚守不出。梁王望着远处按兵不动的周亚夫大军,心中又气又急,再次派人前去求援。

小主,

“将军,梁王使者求见!”士兵的通报声在营帐中响起。周亚夫面色平静,他微微摇头,说道:“告诉使者,此时出兵,非明智之举,我军需等待最佳时机。”使者无奈,只得返回梁国。

绝望中的梁王刘武,深知不能坐以待毙,他任命韩安国与张羽为将军,激励将士们拼死抵御。韩安国身先士卒,挥舞着长剑,在城墙上与叛军奋勇厮杀;张羽指挥若定,组织士兵们用滚木礌石击退一波又一波的进攻。梁国的军民同仇敌忾,与吴楚联军僵持不下。

梁国的城池防守严密,犹如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吴兵久攻不下,无法西进。无奈之下,他们只得转而奔向周亚夫的军队,企图冲破这道新的阻碍。

周亚夫的军营中,气氛紧张而凝重。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周亚夫却坚守壁垒,不肯与战。他深知,此时出战,并非良机。私下里,他却悄悄派出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成功断绝了叛军的粮道。

吴军营地,炊烟渐稀,士兵们饥肠辘辘。饥饿和绝望笼罩着整个军营,为了摆脱困境,他们决定拼死一搏。

夜晚,月黑风高,吴军悄悄出动,袭击周亚夫军营。他们佯攻东南面,企图声东击西。然而,周亚夫早已识破敌军计谋,他冷静地命令部队于西北面守备。

吴兵如潮水般涌向西北方向,他们喊杀声震耳欲聋,期望能一举攻破周亚夫的防线。但周亚夫的军队严阵以待,强弓劲弩如飞蝗般射向敌军。吴兵一次次的冲锋,都被无情地击退,留下满地的尸体和伤者的哀嚎。

最终,吴兵大败而归,士兵多半饿死或投降走散。周亚夫抓住时机,率军追击。军旗飘扬,喊杀声再次响彻云霄。周亚夫的大军如虎狼之师,锐不可当,大破吴、楚联军。

吴王与其麾下的数千名壮士趁着夜色的掩护,匆匆逃离战场。他们一路渡过淮河,狼狈不堪地逃至丹徒。此时的吴王,心中满是不甘与恐惧,他决定退守东越,以期能寻得一线生机。同时,他还派人四处招集那些在战乱中失散的残兵。

而汉廷这边,洞悉了吴王的处境,巧妙地派人以丰厚的利益引诱东越。东越王在利益的驱使下,心生一计。他骗吴王出去慰劳军队,当吴王毫无防备地出现时,东越王的士兵们突然举起矛戟,无情地刺向吴王。曾经雄心勃勃的吴王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之中,东越王为了向汉朝表功,将吴王的头颅献了上去。

在吴军溃散之后,楚王刘戊深知败局已定,绝望之下选择了自杀,以死谢罪。

在齐地,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纠集大军,气势汹汹地围攻齐都临淄。然而,临淄城的防守坚固,他们连续进攻了三个月,却始终未能将其攻下。

就在这时,汉将栾布率领着精锐部队气势汹汹地进逼而来。面对强大的汉军,三王深知继续围攻临淄已无胜算,无奈之下,只得退兵回到各自的封国。

胶西王回国后,他的儿子刘德看着局势愈发不利,心急如焚地建议父亲袭击汉军。刘德说道:“父王,如今汉军势大,我们若不主动出击,必是死路一条。不如拼死一搏,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若不成,我们就逃到海上,也能暂避其锋芒。”然而,胶西王经过一番思量,最终没有听从儿子的建议。

走投无路的胶西王决定向汉营请罪,希望能求得一条生路。当他踏入汉营时,韩颓当一脸怒容地斥责他阴谋叛乱,随后宣读了诏书。胶西王深知自己罪孽深重,已无生还的可能,绝望地拔剑自杀而死。

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也没能逃脱惩罚,纷纷伏法被诛。他们曾经的野心和欲望,在汉廷的铁血镇压下,化作了泡影。

在赵地,郦寄领兵对赵国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赵王刘遂坚守邯郸城,凭借着坚固的城墙和顽强的抵抗意志,使得郦寄的军队久攻不下。

远在北方的匈奴,原本答应在吴楚起兵时出兵相助。然而,当他们得知吴楚兵败的消息后,便违背了承诺,不肯出兵。失去了匈奴的支援,赵王刘遂的处境愈发艰难。

栾布在平定齐地诸国后,马不停蹄地率军还师,与郦寄的部队会师。他们经过商议,决定采用水淹的战术来攻破邯郸城。

随着滚滚大水涌入邯郸城,城墙在水的侵蚀下逐渐崩塌。最终,邯郸城被攻破,赵王刘遂见大势已去,无奈地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济北王刘志在这场动乱中,被国中郎中令劫持,未能发兵参与叛乱。因此,汉廷赦免了他的死罪,但将他徙居菑川,以示惩戒。

齐王刘将闾在叛乱中为朝廷守城有功,然而,他曾经有过夺取帝位的想法,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他又与胶西王等暗中通谋。这些罪行终究没能被汉廷所容忍,刘将闾在重压之下,被迫自杀。

华夏历2544年四月,春风拂过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宫廷之中传出一则重大的消息,皇长子刘荣被立为皇太子。一时间,宫廷内外,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未来的储君身上。

小主,

刘启的姐姐馆陶公主刘嫖,这位在宫廷中地位尊崇的女子,心中怀揣着一个宏伟的计划。她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成为大汉的皇后,母仪天下。于是,在刘荣被立为太子后,她满心欢喜地带着这份期许,欲将女儿许配给尚未婚配的太子刘荣。

然而,刘荣的生母栗姬却对馆陶公主心怀不满。只因馆陶公主屡次为刘启进献美女,分去了刘启对她的宠爱。栗姬的嫉妒和怨恨在心中积聚已久,当馆陶公主前来提亲时,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桩婚事,丝毫不给公主留情面。馆陶公主刘嫖碰了一鼻子灰,心中的愤怒如熊熊烈火燃烧起来。她在宫廷中向来呼风唤雨,从未受过如此羞辱,她发誓定要让栗姬为今日的决定付出代价。

就在刘嫖恼怒不已之时,胶东王刘彻的母亲王娡敏锐地察觉到了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她主动与馆陶公主交好,为自己的儿子刘彻与馆陶公主的女儿订下了婚事。从此,馆陶公主与王娡结成了紧密的同盟,共同为刘彻的未来谋划。

在之后的日子里,馆陶公主不时在刘启面前说栗姬的坏话。她将栗姬的嫉妒、狭隘和自私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又对刘彻的聪明伶俐、德才兼备赞不绝口。刘启本就对馆陶公主十分信任,加之他也确实在与刘彻的相处中看到了这个儿子的过人之处,心中对刘彻的宠爱日益加深。

有一日,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宫殿的地面上,长公主刘嫖神色凝重地来到刘启面前。她压低声音,告诉刘启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栗姬经常让宫女们在背后用巫术诅咒唾骂皇帝喜爱的妃子。刘启听后,心中一惊,愤怒和失望瞬间涌上心头。他万万没有想到,曾经与自己恩爱有加的栗姬竟会做出如此恶毒之事,对栗姬的厌恶之心由此而生。但念及以往和栗姬的深厚感情,他仍旧心存善念,希望这只是一场误会,决定暂且观察,不急于处置栗姬。

时光流转,刘启的身体偶感不适。在病榻之上,他怀着一丝期望试探栗姬,说道:“我百岁之后,你要善待其他妃子和她们的儿子啊。”本以为栗姬会在此时展现出宽容和善良,谁知栗姬当时心怀愤恨,非但没有答应刘启的请求,反而口出恶言。刘启的心在那一刻彻底破碎,他对栗姬的最后一丝期望也化为泡影,心中对栗姬彻底失望。但他深知宫廷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了宫廷的稳定,他选择隐忍,没有当场发作。

华夏历2546年九月,秋意渐浓,宫廷中的气氛也愈发凝重。刘启终于下定决心,废黜了皇后薄皇后。这位出身名门的女子,在宫廷的风云变幻中失去了自己的地位。

而在薄皇后被废后的第二年,王娡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以及馆陶公主在背后的支持,成功被立为皇后。母凭子贵,其子刘彻也顺理成章地被立为太子。曾经风光无限的刘荣,如今却沦为了宫廷斗争的牺牲品,被废黜了太子之位。

刘荣被废之时,窦太后心中另有打算。她心疼自己的小儿子梁王,想趁机立梁王为嗣,让梁王成为大汉未来的皇帝。然而,这一想法遭到了大臣袁盎的坚决反对。梁王得知后,怒不可遏,派人暗杀了袁盎等一众反对他的大臣。景帝刘启得知此事后,对梁王的不满达到了极点。他恨不得立刻将梁王绳之以法,但又不忍看到窦太后伤心欲绝,只能强压怒火,暂且放过梁王。

华夏历2556年,整个大汉王朝的上空仿佛笼罩着一层阴霾。长安城内,皇宫之中,皇帝刘启的寝宫弥漫着紧张而压抑的气氛。刘启,这位统治大汉多年的君主,此刻正卧病在床,面色苍白,眼神中透露出疲惫与无奈。

病榻旁,太医们神色凝重,束手无策。刘启的病情日益加重,每况愈下,他自己也清楚,大限将至。然而,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心中最为牵挂的,便是大汉的未来,是那即将继承皇位的太子刘彻。

在病中,刘启强撑着虚弱的身体,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为太子刘彻主持加冠典礼。这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权力的交接,一种对未来的期许。

加冠典礼的筹备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宫廷内外,忙碌的身影穿梭不停。虽然一切从简,但仍要彰显出皇家的威严与庄重。

加冠典礼之上,刘彻身着华丽的礼服,身姿挺拔,面容刚毅,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刘启在侍从的搀扶下,缓缓来到大殿。他望着刘彻,眼中满是欣慰与期望。

“吾儿刘彻,今日为你加冠,自此,你当肩负起大汉的重任,以仁德治国,以智慧安邦,不可辜负朕与天下百姓之所望。”刘启的声音虽然虚弱,却充满了力量。

刘彻跪地叩头,郑重说道:“父皇放心,儿臣定当励精图治,使大汉繁荣昌盛,名垂青史。”

加冠礼成,刘彻站起身来,那一刻,他仿佛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与使命压在肩头。

然而,刘启的病情却没有因为加冠典礼的完成而有所好转。相反,他的身体愈发虚弱,每一次呼吸都显得如此艰难。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刘启再次从昏迷中醒来。他望着守在床边的皇后和嫔妃们,微微摇了摇头。

“朕怕是要走了……”他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皇后泪如雨下,“陛下,您一定会好起来的。”

刘启苦笑一声,“不必安慰朕,朕自知天命。往后,刘彻就托付给你们了,要辅佐他,让大汉长治久安。”

说罢,刘启缓缓闭上了眼睛,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长安未央宫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哭声回荡在宫殿的每一个角落。刘启的驾崩,让整个朝廷陷入了混乱与不安。但在这混乱之中,太子刘彻迅速展现出了他的果敢与决断。

刘启被葬于阳陵。谥号“孝景皇帝”,以表彰他一生的功绩。

随着刘启的离去,刘彻正式即皇帝位,成为了大汉王朝新的主宰,是为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