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前宋还是西夏、新汉,对于这种内藩都是要努力消化,使他们转为熟户,并最终纳入编户齐民当中的。
只是这一点上,新汉比西夏的步伐跨得稍微大一些,已经设循化府、设流官,将熟户也纳入到吏员考试当中,也就是认可他们中原子民的身份了。
酆泰在前宋时就曾担任熙河路的蕃兵都指挥使,所以他对蕃兵很是熟悉和了解,也支持王伦的政策,那就是在军事压服的基础上,公平对待这些异族熟户。
在这个时代,公平是很奢侈的一件事,不要说汉人喜欢欺压少数民族,前宋、辽国、西夏、金国都是一样的,这种对少数民族的欺压甚至并不是民族矛盾,而是阶级矛盾,只是被统治阶级们刻意转化为民族矛盾而已。
王伦的民族政策放在后世很正常,甚至显得十分苛刻,比如他要求异族必须接受汉文化习俗,强行推动汉化,而一旦诸部落民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只要不反抗,不造反,那么官府也就一视同仁,既不会刻意优待,也不会继续歧视。
但这种相对的公平,显然是朝廷将底层百姓们真正当作人来看待了,却实实在在地体现出了中原王朝在制度和理念上的优势。
在广武县北部偏东的这一场两国蕃兵的大战,毫无悬念地以汉军大胜为结束,大约一千四百余名西夏沙陀人投降,在酆泰的插手下,史文恭顺利地完成了对西凉府的包围。
史文恭没有着急立刻对西凉府发起进攻,他觉得可以与酆泰联手,尝试一下“围点打援”,但西夏国内的反应却变得迟钝了起来。
李乾顺现在已经看明白了汉军的战术,但是固原府那里吴玠的大军就停在折会、萌井两个西夏军砦的南侧,他无法断定这一路汉军是不是会突然杀出来,顿时变得手足无措了起来。
这就是汉军站在进攻方的好处了,不管哪一路突破,只要取得战果就是胜利,而作为防守方的西夏,又无法轻易舍弃任何一个军砦或者城池。
单单一个吴玠、吴璘兄弟,西夏方面还不至于害怕到这种地步,但固原府东面还坐镇着老将姚古,西面会州彭原府坐镇着曲端。
朝廷的文官们原本推荐种师中为统帅,但种师中本人无意,他年纪实在大了,七十多岁了,实在没有这般精力和体力指挥一场灭国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