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千里江山图

仙侠版水浒 任鸟飞 2473 字 2个月前

赵宋王朝与金国联手,意图灭掉大辽王朝,重夺燕云十六州,这一决策,正确性与否,哪怕到了后世,仍旧是史学家与爱好者们唇枪舌剑的焦点。

自赵良嗣首倡此策,赵宋宫廷内外便纷争不断。

支持者认为,赵佶此举是睿智之举,意在收复失地,重振国威。

他们指出,赵佶意图抓住女真人反辽这个天赐良机,一举夺下燕云地区,为赵宋王朝建立稳定的边疆,想法是没错的。

要知道,赵宋王朝自从建国以后,就屡屡遭到大辽王朝南侵,直到辽宋两国签署了《澶渊之盟》,赵宋王朝愿意年年给大辽王朝岁币,才暂时稳住了北方的边界安全。

如果一直这样,赵佶可能也不会动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念头。

可当初宋夏之战,宋朝马上就要赢了之际,耶律延禧突然以出兵威胁,逼迫赵宋王朝不能消灭西夏收复故土,让赵佶感到了屈辱。

赵佶这才动了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念头,打算先收复燕云十六州,再灭掉西夏,收复被西夏割裂的疆土,完成大一统,成为赵宋王朝继赵匡胤之后最有作为的皇帝。

彼时,童贯挂帅,兵马已动,部署周密,蔡京亦鼎力相助,此三者曾联手缔造过青唐大捷、西夏溃败的辉煌,若能成功,赵宋将再添一道北方屏障。

然而,天不遂人愿,四寇骤起,东南突变,起义蜂起,迫使赵宋朝廷调兵平叛,北伐计划遂成泡影。

试想,若非四寇骤起、东南之乱,赵宋精锐未损,士气高昂,燕云之战,胜负未可知。

若宋军能一举击败大辽王朝,收复燕云十六州,金国必不敢欺赵宋王朝。

接下来,赵佶就可以挟大胜之威,或剿、或招安,解决四寇。

可那时,赵佶陷入了一个荒谬的逻辑漩涡,他认为收复燕云十六州需得金人首肯。

这无异于与虎谋皮。

最终,赵宋王朝的军事行动在燕云之地遭遇挫败,外交谈判亦处处受制。

这里赵佶难辞其咎。

若当时赵佶能摒弃幻想,全力攻打已遭金人重创的辽国,或许能趁虚而入,收复燕云十六州。

如此,赵佶就不是一个失败者,而是一个胜利者。

那样,宋军精锐得以保全,金国未必敢南下,四寇也有望解决。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赵佶的犹豫不决,加之江鸿飞的狡黠算计,最终导致了赵宋的覆灭。

燕云之地,非但未成赵宋之屏障,反成其坟墓之门。

江鸿飞果断夺取燕云十六州了之后,关门打狗,赵宋王朝在历史的洪流中渐行渐远。

在历史上,赵佶的名字常与燕云十六州的收复失败紧密相连,被后世尤其是元朝史官在《宋史》中刻薄地评价为“诸事皆能,唯不能为君”。

这一论断,如同沉重的枷锁,长久地束缚着赵佶的形象。

加之《水浒传》、《金瓶梅》等明代文学作品的渲染。

赵佶更被描绘成昏庸无道、荒淫无度的君主,其身边重臣也尽数为奸佞之徒。

然而,历史真相往往更为复杂。

赵佶决定收复燕云十六州,实则是基于战略考量的勇敢之举。

彼时,金国崛起,大辽王朝日薄西山,对于赵宋王朝而言,这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收复燕云十六州,不仅是赵宋王朝历代帝王的心结,更是国家安全的迫切需求。

赵佶此举,虽有冒险之嫌,却也透露出他作为君主的担当与远见。

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未如赵佶所愿前行。

平州事件的爆发,金人的贪婪、狡诈,加之内部关系的错综复杂,最终导致了收复的失败,并引发了宋金之间的战争,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这一连串的失败,不应全然归咎于赵佶及其重臣,如赵良嗣、童贯、王黼等人。他们虽在策略执行上或有不当,但那份为国尽忠、勇于开拓的精神,却不应被轻易抹杀。

以童贯为例,他本可凭借过往的赫赫战功安享晚年,却仍心系国家,矢志不渝地投身于收复燕云的大业之中。

这种精神,其实还是值得肯定的。

试想,若联金灭辽收复燕云之计得以成功,赵佶与其团队无疑将书写下一段辉煌的历史篇章。

但历史没有如果,失败的现实却铸就了另一番景象。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个世界,赵佶收复燕云十六州一事又失败了,不同的是,由于江鸿飞的诞生,这并没有演变成民族灾难。

公平公正的说,赵佶敏锐地察觉到了时代的变迁与历史赋予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