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民爵制度分为农牧、工匠和妇女三个种类,旨在奖励普通百姓,但相对于军功爵来说,所获得的奖励要少得多。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十级”并非指具体的十个等级,而是将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群加起来共有十级。
对于农民来说,他们被分为四个等级:一级劝农(牧),这是地方上优秀的种田者,负责劝导和鼓励农业生产,每年可以从当地官府领取六十石粮食;
二级守农(牧)则是具有一定增加粮食产量能力的人,他们负责协助朝廷的农官管理农业生产,每年可从当地官府领取一百石粮食。
三级候农(牧),农业生产突出有一定管理能力者,可入农官下属小吏,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民,年俸二百石。
四级田官,从九品官,从此可以正式进入农官体系中,俸禄随朝廷制度,爵可顶一定罪责,属于大司农下属。
工匠共分四级:一级大工、二级大匠、三级匠师、四级匠家。
一级大工,指的是在所处领域中比普通工匠更出色的人,他们可以每年从当地官府领取六十石粮食作为报酬。
二级大匠则需要在所处领域中有改良或创新的举措,才能获得每年一百石粮食的奖励。
而三级匠师不仅要掌握技艺和行业规律,还要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这个等级不再仅仅关注技艺本身,而是更多地强调了传授技能和知识的重要性。这些匠师们会教导他人如何生存下去,将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传承给后人。因此,他们可以进入少府或工部担任下属小吏,享受年俸二百石的待遇。
最后,四级匠家则是将自己所掌握的规律举一反三,并能够引导整个技艺的创新发展。这样的人被称为“家”,相当于现代的工程师。他们拥有九品官身,可以进入少府或工部任职,并且享受着朝廷规定的俸禄。
在这个时代,妇女们虽然被限制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但也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爵位体系。这些爵位都与纺织技术有关,分为三个级别:一级织女和绣娘、二级巧娘、三级夫人。
一级织女和绣娘是对那些在织布、纺纱和刺绣方面技艺出众的妇女的一种奖励。她们不仅可以免除布帛税,而且每年还能从当地官府那里得到三十石粮食作为额外的奖励。这无疑是对她们精湛技艺的高度认可和回报。
二级巧娘则更进一步,她们不仅在织布、纺纱和刺绣等传统技艺上有所建树,更重要的是能够对这些技艺进行改进。这种能力让她们脱颖而出,被少府或地方官府聘请来教授其他妇女。同时,她们也享有免税特权,并获得每年六十石的俸禄。
而最高级别的三级夫人,则代表着对织造绣技术以及所用工具的改良创新的卓越成就。拥有这一爵位的妇女,可以被视为具有官身,受到少府的礼遇,被聘请进入尚衣局担任女官。然而,具体的俸禄数额并不固定,根据个人的贡献和地位而定。
这样的爵位制度,既体现了对妇女纺织技术的重视,也为她们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和社会地位提升的机会。它鼓励妇女们不断追求技艺的精进,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官营作坊的工匠有着独特的体系来决定他们的收入水平,这个体系将工匠们分为五个等级:奴、徒、工、匠和良造。
其中,奴是指那些作为官奴婢的人,他们通常从事最底层的体力劳动工作。如果他们有幸被某位匠师看中并收为学徒,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一名正式的工匠,并摆脱奴隶身份。
徒则分为两个等级:生徒和熟徒。在这个阶段,学徒们并没有实际的收入,但会得到一定数量的口粮供应。生徒意味着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学习,他们的任务主要是观察、学习以及协助师傅进行各种工作;而熟徒则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能,可以开始参与一些具体的工序,但还不能完全独立地完成整个工作流程。通过相应的考核后,熟徒可以晋升为工。
工又分为三个等级:小工、大工和精工。从这一等级开始,工匠们终于能够获得收入,而且根据所从事的职业不同,俸禄也有所差异。小工是指那些能够独立完成简单工作的工人;大工则代表着那些能够独立完成较为复杂工作的工匠;而精工则是能够进行精细工作的高级工匠。
随着工匠等级的提升,他们不仅能够享受到更高的收入待遇,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的尊重与认可。这种明确的等级制度激励着工匠们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从而推动整个官营作坊的发展。然而,这种等级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可能导致一些工匠过于注重晋升而忽视了对工艺创新的追求。但总体来说,它对于维持官营作坊的高效运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匠被分为三个等级:匠人、大匠和巨匠。这不仅仅代表着收入的高低,还意味着能否拥有带徒弟的资格以及带徒的数量。每带出一个徒弟,工坊都会给予相应的奖励。
从匠人的级别开始,评判标准不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手艺,更重要的是对技术的改良和创新,以及对徒弟的教导能力和工坊的管理能力。匠人通常负责一条特定的生产线,而大匠则负责管理一座完整的工坊。巨匠则能够胜任大型工坊的管理工作。
良造又分为上、中、下三等,这个级别要求具备独立运营一座工坊或成功完成一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能力。无论是匠还是良造,都属于官方身份,可以通过不断努力向上攀升到更高的层级。
同时,他们也可以选择进入大学担任教授,传授自己的技艺和经验。墨家、公输家等家族非常欢迎这些人才的加入,并愿意提供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