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夜,五溪

厌倦了都市的高楼和马路,很多旅游者都想寻找湘西的吊角楼和青石板小道。因为这块散发着古朴气息的土地能使浮躁的心绪得到平抚。秀丽的凤凰,古朴的王村,陶渊明“不足为外人道”的桃源,沈从文笔下关于洪江、黔城的古老传说,让湘西成为一个标签式的名词,成为了一个“人文精神”的具象。

金庸先生曾经说过他笔下最好的女主人公是湘西人程灵素,他笔下最好的男主人公同样是出生于湘西的狄云;金庸先生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的女配角李沅芷,其中沅芷二字指的也正是湘西的沅江跟芷江,而《射雕英雄传》的铁掌帮也是爱国将领韩世忠将军的忠诚部将在湘西建立的栖息地以图东山再起,为什么金庸先生对湘西如此厚待呢?

“对啊,为什么金庸先生把湘西人写的这么好呢?”在渝州去往湘西的高铁上,唐婉琪也在询问夏浩洋这个问题。

“据说是金庸先生学生时代为了躲避战乱,被一位同学邀请去他的湘西老家生活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热情对待,金庸先生从他们的招待中感受到了当地百姓的善良跟淳朴,他一直把这种美好的记忆隐藏在脑海里,后来开始从事写作自然而然的就把湘西的人与物以及他的感激之情写进了小说。”夏浩洋意有所指的说。

“原来是这样。”唐婉琪并没有留意到夏浩洋此时的脸部表情,他的视线始终在看窗外的风景,或许是近乡情怯,夏浩洋平静的外表掩盖了他内心的心绪万千,如果唐婉琪更细心些,能听到夏浩洋心脏跳的远比平常要快,砰砰砰的犹如战鼓响起。

从渝州到湘西五溪市大致是四个小时的车程,婉琪在一开始聊了会天之后就逐渐睡意上涌,几乎整个车程都是睡过去的,这趟车的空调开的还比较足,他从行李箱里拿出了一件薄外套盖在唐婉琪的身上。夏浩洋根本没有睡意,虽然他穿越过来只有一年多,但他有整整十年没有回过五溪老家,虽然这是不同时空的溪南五溪市,但他依旧心结难解。

19点15分,没有晚点,列车准时抵达五溪站。夏浩洋深呼吸了一口,从这个车厢第一个走出列车,踏上了他上辈子的故乡。

天空已经变黑,天气略有些湿热,还好有一阵阵的小风吹来,空气中混杂着泥土的气息,夏浩洋深深的吸了一口,没错,这是故乡的味道。

“好香啊。”唐婉琪对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没有显得异样,挽着夏浩洋的手臂,依旧是好奇宝宝一样的左顾右盼。

“嗯,空气中是桂花香,五溪市遍布桂花树。”夏浩洋低着头轻轻的说。

唐婉琪没有在意为什么夏浩洋知道五溪市遍布桂花树,“浩洋,我饿了,我们去哪吃东西啊。”

“五溪市是个小城市,并没有太高档的酒店,我们随便找个宾馆入住,然后去夜市摊吃当地美食吧。”夏浩洋温柔的对身边的女孩说。

“好,我听你的。”婉琪恶作剧一样将自己的身体重心全部压在了他的手臂上,夏浩洋只是笑笑,将自己的左手拳头捏紧,用他的左臂支撑起了唐婉琪。

他们打了个车从高铁站来到老城区的市中心,“国际大酒店,为什么都要加上国际两个字呢?”唐婉琪随口说着眼前的酒店名。

“谁知道,或许觉得这样叫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吧,我们进去。”夏浩洋笑笑。

办理好了入住,夏浩洋跟唐婉琪两人再次走回到街上,虽然七八点钟的时间并不算晚,但路上的行人不算多,“浩洋,我们去哪吃东西啊。”唐婉琪摸摸自己的肚子,她是真的饿了。

\"就在这条人民南路往东大概一两百米,应该就有夜市摊,我们走吧。”

“好。”

湘西人一般不说东南西北的方位,更习惯说左右,所以夏浩洋说往东一两百米时,周围有路人看了他们一眼,然后就被唐婉琪的美貌给震惊了。

夏浩洋跟唐婉琪没有在意路人的视线,两个人手挽着手来到了附近的中心市场,果然是一大片夜市摊。两人随意走进一家宵夜棚,夏浩洋点了两份炒米面、一份干炒田螺、一份干锅青蛙、一份广禾炒鸭、一份香辣血粑,点了两瓶本地啤酒厂出品的海旭啤酒。

“尝尝这个米面,这是本地特色,跟羊城的炒河粉类似,但做法有些不同。”夏浩洋将一大份炒米面递给唐婉琪。

饿了的唐婉琪这个时候吃什么都觉得香,大口大口的吃着米面。“浩洋,我觉得这个有点像拉皮,不过挺好吃的。”

“不一样,东北拉皮是面粉做的,米面虽然本地人这么叫,但其实是一种宽米粉,他是大米打成浆,然后用筛子晾出来的,跟东北的拉皮,西北的凉皮是两回事,倒是跟粤东地区流行的河粉类似。”跟唐婉琪大口大口的吃食不一样,夏浩洋喝着啤酒,并不是很着急动筷子。

不一会,四道菜上齐了,两个人开始品尝。“好辣,好香,好好吃。”唐婉琪是虔州人,也是一个能吃辣的地方,所以夏浩洋点的这几道菜都挺合唐婉琪的胃口。

小主,

“这个啤酒鸭好香,也有嚼劲。”

“这道炒鸭子是本地最有代表性的特色菜,并不是啤酒炖出来的,他是先下油锅炸,然后用大火炒。而且周边不同的县城有不同的配方,比如辰州

厌倦了都市的高楼和马路,很多旅游者都想寻找湘西的吊角楼和青石板小道。因为这块散发着古朴气息的土地能使浮躁的心绪得到平抚。秀丽的凤凰,古朴的王村,陶渊明“不足为外人道”的桃源,沈从文笔下关于洪江、黔城的古老传说,让湘西成为一个标签式的名词,成为了一个“人文精神”的具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