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南巡(一)

万历新明 摩碣 3233 字 3个月前

但也有例外,永乐帝夺得政权之后,为收江南人心,数次南巡。武宗年少登基,仰慕江南风物,为了南巡廷杖数十大臣,搞出个“南巡之争”。嘉靖皇帝为父母合葬事,也南巡了一次,但差点被大火烧死。

隆庆皇帝在位期间短,俺答和议之后虏患缓解,皇帝可以出京——但其身体已经不足以支撑巡视,因此也没有人提建议。

朱翊钧通过一次北巡,在政治军事上双管齐下,解决了蒙古问题,使得自己具备了巡游天下的条件。但其时变法事繁,总要坐镇京师支撑张居正,因此也没有将南巡提上日程。

如今的大明虽然仍在南征北讨,各项大工程也多,但皇帝南巡的钱还是拿的出来。当然,朱翊钧手中攥着最大的工商联合体,也不用朝廷出钱。

如今的大明朝廷,对朱翊钧这个皇帝近乎没有约束力:通过新军和重立枢密院,他牢牢握住了军权;通过银章直奏和国安局,他控制着治政权;而通过工商联合体,皇帝的财权也不受朝廷制约了。

尽管裁撤了东厂、改组了锦衣卫,但以政事堂为代表的外朝很清楚,皇帝对于国家的掌控力度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即便高祖和成祖,在花钱的自由度方面,较之当今也只能瞠乎其后。

因此,皇帝说要去南京,梁梦龙没有什么可置喙的。唯一顾虑的,仅是地方官在迎驾方面大搞花头,或搞摊派或加杂派,扰乱地方有损圣德。

但梁梦龙又很清楚,今上除了对治国理政有浓厚兴趣之外,对享乐之属并不在意——登基十六年,除了对西苑进行了整饬之外,皇帝并没有为了耳目之欲修任何一个园子。

应该说,该着大明中兴——这样的皇帝,除了不听大臣摆布之外,没什么其他毛病了。

如今皇帝静极思动,做总理大臣的只能配合了。君臣两个商量了一番行程,梁梦龙就告退了。

年底前,“揭帖案”以极快的速度定谳。申时行管家宋九酒后作了一首打油诗,将自家主人钉在了“欺师灭祖”的耻辱柱上。尽管宋九本人早被杖毙,但朝廷并未放过他,他的全家被抄,家族被尽数流放。

乔礼维作为揭帖案的首犯,被判大辟并抄家。因为皇帝的权力已经高度集中且稳固,因此此次揭帖案并未株连,宋九和乔礼维的家族因此得以幸存,仅被流放而已。

至于隆庆党案,沈一贯、邹元标等核心骨干在申时行的激烈反对下,没有入狱判刑,但丢官罢职却免不了。李植、丁此吕、吕东之等党徒或被降级,或被调去安南、缅甸等帝国边陲。

申时行杖毙宋九,“出卖”了沈一贯,在风雨飘摇中坚决不辞职,最终仍保住了副相之位。

万历十五年年底,清正伯爵海瑞在京师去世,帝甚惜之,以侯爵之礼赐葬。政事堂请旨谥其“忠介”,皇帝以“世人以耿介视之,朕视其‘镜鉴也’”,因此改其谥为“忠正”。

本时空的万历十五年,波澜不惊的度过了。

原时空黄仁宇截取的几个影响历史的截面与本时空相比,已经完全不同:张居正并未得到清算,万历新政升级为万历变法,仍在如火如荼的推进着;帝国面积扩大了数倍,东北、西南进行了大开发,土地矛盾因之得到极大缓解;因为初级工业化的深入,手工业正在向集中生产过渡;

因为银行的成立和龙元的发行,匹配这生产基础的金融体系也生长出来;因为格物院的成立,科技出现了井喷;因为专利法律的颁布,生产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大明声威重振,从朝鲜、日本一直到满剌加,无人敢于轻慢;从东北、西北一直到罗荒野,帝国如同一个终于健康了肌体的巨人,向属于人类的海洋和广袤土地伸展出来两个硕大的拳头

万历十六年春三月十六,圣驾自京师起行。此次南巡,为免地方迎驾靡费,大部分行程在运河。

万历四年漕运改海,朝廷继续保留运河衙门协调各地维护运河畅通,并改钞关税为地方税,允许沿河各省收过河钱。因船运加上钞关之费后仍远低于陆路,因此没有了漕运功能的运河繁荣依旧。运河所在地的地方官无保漕之责,而有关税之惠,立成天下第一等的肥缺。

过了年,政事堂即将钧旨下达,将皇帝南巡的大致路线和时间通知各省。随后皇帝也专为此事下旨,要求各地不得大兴土木,擅建行宫,靡费民力。

因南巡经过皇后家乡苏州,故李太后就没有与皇后相争这陪伴的机会。而皇后在侧,朱翊钧也不好意思带太多妃嫔,只能由皇后选了几个老实巴交的伴驾。

陈太后本来要凑热闹,奈何入春之后咳嗽不断,身体难以支撑,只好陪着李太后在京师守家。太子已经十一岁,身体康健,此次也得以伴驾南巡。

有大臣劝谏皇帝留太子监国以备不测,被朱翊钧大骂一通后,再无杂音出来。至于伴驾大臣,与皇帝第一次北巡塞罕坝时不同,此次除罗万化等少数几个留守之外,总理大臣与尚书近乎全员出动。

此时皇帝已经登基十六年,对朝廷和天下的掌控力远超其列祖列宗,因此此番出巡仅调万余禁军伴驾护卫,并加一等卫国侯戚继光为南巡扈护大臣,统帅伴驾兵将。

如此一来,皇帝、臣工、护卫以及服侍他们的各色人等,整个队伍轻松超过一万八千人——这些人吃马喂的,才是皇帝出巡花费的大头,毕竟这些人吃穿住行不能凑乎。

浩浩荡荡的,船队绵延二十余里。为皇帝安保万全,运河北段全部封锁以加快御舟行进速度——第一站即设在天津。

大明皇帝北巡的多,南巡的少,主要原因是帝国之患在北而不在南,因此并不需要皇帝巡视以收震慑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