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复社

又是一年冬季,新春的脚步也是越来越近。一连数天几场阴冷的雨,伴随着料峭的寒风,更给苏州城增添了几分萧索的寒意。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凄冷的寒风中,苏州城内各大有名的文人雅士,诗派领袖,才学大儒,都收到了这样一封密信。

天启三年,腊月初三,共会苏州尹山湖畔。

书信署名不是旁人,正是近两年在苏州文坛上名声鹊起,被苏州文人所戏称为“小钱谦益”的张溥。

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想要在天下诗情最盛的苏州占上一片位置,亦或者说是能让苏州这些隐居的大儒,各大青年文坛才俊,赏赐几分薄面,显然是不该显示的。

可偏偏不巧,在张溥的署名身旁,还有着一个让苏州所有文人们都不能拒绝的名字。正是当今太常寺卿侯执蒲之子,当今都察院御史侯恂之弟——南京国子监祭酒侯恪。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要是张溥一个人,那苏州城里面的这些翘楚,或许还有理由推辞,毕竟一个初出茅庐,无权无势的年轻人,想要这些个背景,才气都出众的读书人,赏几份薄面,参见这不明所以的大会,简直是不太显示的。

可后面的侯恪,却不得不让苏州的这些人仔细掂量掂量。虽然侯恪品级不高,在大明朝堂上也和他那怪异的性格一样,基本上属于那种边缘人物。可侯家,不是只有一个儿子。单单仅是身为朝廷御史这样一个寻常小官的侯恂,倒得让这些自视清高的文人骚客仔细掂量掂量。

要是不给侯恪面子,侯恂会怎么想!这位侯大人可是地地道道的东林党,曾经东林骨干邹元标推心置腹之人,在曾经的东林党内可都是能排的上号的人物。

常言道瘦死骆驼比马大。东林党虽然身不在,可魂魄依然在朝堂之上笼罩着。得罪一个区区不出名的张溥,那倒是没啥,可要是得罪了侯家,他们这些个包含政治理想的人精还是要多多思量思量一番。

大会如期举行,一开始不过就是按照大明朝寻常惯例,多是一些恭维赞叹之语。不过这些看起来窸窸窣窣的平常言论,可对于大明朝这些文人来说,句句都是包含着别样的意味。

文官发展到大明朝,早已经是一种畸形的存在。在文官中,讲资历,讲排场,更是早已经成为定制。在大明官场的这种制度中,哪怕是后来成为了太子太保,南直隶巡抚的海瑞在遇到品级比自己低的进士们,谈论事情的时候也只能乖乖退场。

一番简单的论资排辈,尔虞我诈之后,这才是轮到本次宴会的正片主人公上场。

只见几名力士,抬着一块重达上千斤的石碑缓缓的出现在众人的面前。紧随其后的便是为首的张溥,以及紧跟张溥后面的便是对于在场众人来说,可算的上是老熟人的两人,其中一个便是侯恪。

看着张溥这出场排面,在场的这些不愿意来,或者看着侯家面子来的“大人”,心中也是不由得悻悻起来。

“诸位,我江南士绅大部分都受业于我东林先师。今天张某不才,盛情邀请诸位前来,所为何事,不过是想请诸位见证一番石碑的落地。”

话音落下,只见得张溥三人一下拉开了盖在石碑上的红布,上面赫然便是当前不久张溥所攥写的《五人墓碑记》,为了使得这片碑记更加声传江南,更是由一字千金的江南大儒董其昌,亲自所书。

江南好风流,江南多才情,可江南更多的还是士绅们在茶余饭后,喜闻乐谈的朝堂之事。

有的事只需要一个契机,或者只需要一个带头人。通读这一篇五人墓碑记,苏州士绅们便立刻明白其中的深意。

儒家文化配合程朱理学在苏州迎来了新的发展。亦商亦官的苏州人眼里,最好的圣人明君便是宋高宗,元太祖那样的皇帝,将朝堂之事尽力赋予忠贤,皇帝垂拱而治那才是最好的。

可以说,就这一方面明朝除了明孝宗再也无人做到。所以在苏州士绅亦或者是江南的眼里,大明朝的皇帝身边可是有不少奸佞所在。

“给我大人,各位苏州大儒。今天我大明朝堂之上,尽多不忠,不孝,不贤之辈。我苏州士绅,世受皇恩,自当忠心为国,直言朝阳,上奏天庭,陈达陛下,匡扶朝政!”

在摸清在场人的态度后,张溥似乎是有准备的站了出来,在身后的两位大人的支持下,勇敢的喊道:

“张某不才,受恩东林,可却无力报负,如今东林书院在阉党手中而灭!可他们灭掉的不过是东林的身,东林的魂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在苏州,在江南每一个读书人的心里。阉党所谓新政,实在乃是坑害我读书人之举,我东林子弟更奋起而上,让皇上,让朝廷知道,大明还有我们这些忠义之士!我提议,我们苏州青年学子都加入到我们复社里来,然我们一起复兴东林,告慰先贤!”

……

天启三年的年尾,平静的苏州在这尹山湖畔再次生出点点涟漪。

又是一年冬季,新春的脚步也是越来越近。一连数天几场阴冷的雨,伴随着料峭的寒风,更给苏州城增添了几分萧索的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