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公路片

7月的纽约,闷热而潮湿,哪怕到了傍晚,也不见丝毫凉意。

感受到迎面吹来的冷气,苏灵溪推了推鼻梁上的墨镜,快步走进影院内部。

作为纽约人最爱的独立电影院之一,IFC Center始建于十七年前,前身为历史悠久的威利剧院。

虽然装修看起来不算豪华,但影厅数量足够多,新旧独立影片和排期也相对较多,难怪到了这个点还照样有人在忙着买票进场。

苏灵溪不着痕迹地打量了几眼其他观众,大部分都是有一定年龄的中青年,很少看到跟她差不多大的年轻人。

想来也是,今晚放映的影片基本都是上个世纪出名的独立电影,大多数二十代的小年轻可能对这些都不怎么感冒。

苏灵溪一边想着,一边往影厅的最后一排走去。

买票时,她特意选了最后一排正中间的位置,一是为了能够在最佳视野区观赏这部经典老片,二是为了方便她俯瞰全局,在影厅里迅速找准李朔的座位。

或许是午夜场人流量少的缘故,这间影厅里坐着的观众尤其少,苏灵溪只来回扫了几眼,就认出来了那位此刻正坐在自己斜前方的李导演。

比起媒体呈现出来的各种照片,李朔本人要更清瘦一些,黑发浓密,戴着金丝边眼镜,在一众外国人里分外显眼。

苏灵溪看了一眼他脸上一丝不苟的神情,决定耐住性子,等电影放映完毕后再上前搭话。

作为卡尔.伯纳德“信仰三部曲”的第一部,《镜中人》一片着重探讨了上帝存在与否的问题,延续了伯纳德在先前作品中对神学的怀疑态度,以晦涩的表达揭露矛盾,对死亡的探寻、对宗教的质疑、对迷信科学的抨击……在这部电影中,一切都显得混乱而模糊,暗光之下的面部特写似乎充满了压抑和挣扎……85分钟过后,也只留下让观众内心无法消解的疑惑和迷茫。

苏灵溪以往很少看黑白影片,对于这种极尽艺术化和舞台剧化的电影风格也接触甚少。

即便电影结尾处以两句充满希望的对白收束全片,整部电影给人的观感依然十分沉重,时常让她有种被人凝视内心的强烈不安感。

难怪那些影评家都说伯纳德的电影风格就是“室内心理剧”,轻而易举几个镜头便能挑起观影者的情绪,不愧是电影教父。

“你觉得,这是一部怎样的电影?”一道温和的嗓音响起,打断了她的思绪。

苏灵溪把视线从滚动着幕后工作人员名字的大银幕上缓缓挪开,惊讶又恍惚地看向斜前方,“您是在问我?”

“显而易见,这里只剩下我们两个人了,不是吗?”李朔站起身来,摊了摊手。

“嗯…我觉得这部影片虽然是经典之作,但基调有些太过沉重。正如影片名字《镜中人》的含义,一切都仿佛发生在镜子里,虚幻而混乱,令人捉摸不清。”观察了一眼李朔的表情,苏灵溪斟酌着继续说,“可能因为导演本身对于神学的认知倾向于矛盾,所以这个矛盾通过电影画面带给了观众,人物之间的心理冲突也就间接影响到了观众的观感……”

“太过沉重——”李朔抱起双臂,大感有趣地说,“听起来,你似乎并不

7月的纽约,闷热而潮湿,哪怕到了傍晚,也不见丝毫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