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了大豆与高粱相继收获完,再种冬小麦的时候,这个肥才能用上。
当地的百姓这辈子就没遇到过如此的情况,有若做梦般。
他们面对的是整个大明最精锐的军队、最好的工匠团体、最先进的技术、最完善的指挥体系。
“产量平均减一成,还是抗不过倒春寒,关键在于缺少辅助工具,比如地膜。”
里长向朱标和朱樉说明情况,麦子已经收完了,正在翻耕上肥。
朱标兄弟二人知道什么是地膜,下丘村的实验室能造出来,铺在地里,又能应对干旱报湿,又可以保温。
尤其是大地种菜先育苗,地膜扣上,菜苗在天冷的时候开始生长,刚刚暖和,正好移栽,比正常的菜早一个来月。
大棚里育苗就这么干的,始终先人一步,种瓜更厉害,别人的瓜还得等成熟的时候,这边的瓜上市了。
“里长,咱还是觉得大棚比较好用,地膜做不出来,难度太大,看你们的制备,成本高到难以承受。”
朱樉还是认为大棚好,尤其是培育蔬菜秧苗方面。
实验室的东西确实神奇,可惜无法工业化生产,只能知道有这种东西和技术。
朱标同样放弃地膜:“教大家如何使用高炉,顺便再建平炉炼钢,咱走的时候百姓就知道怎么用了。
有人愿意过来投资,就让他们投资,讲好条件,不能让人平白占便宜。
这里有天然碱吗?有的话咱们烧玻璃吧!能烧陶瓷的地方就有烧玻璃的原料,就差个碱。”
他现在越学越聪明,都知道怎么造玻璃和炸药了。
“殿下,这里有盐碱地,可以熬土碱的,没有方便挖的碱矿。”里长给出答案。
“那不就完事了?能够来回转化,想提纯就提纯,想要烧碱就有烧碱,想要纯碱就有纯碱,这个我就能做。”
朱樉来精神了,简单,他会,一点都不难。
朱标一样点头,对,我也懂,化学很神奇的。
“做吗?咱们最多再呆半个月,把事情处理完去北平。如果一起努力,可以弄出来二百亩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