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了一下,厉夏还是把“小臣越职”的批复给收了起来。
原本是想要责怪一下对方的,但是没有想到对方并不是奸细,而是被人蛊惑利用的,那么厉夏就不好随便处理了。
这就是堵塞言路,那么以后只有太尉他们三四个可以上书了,其他人都是越职行为。
而且在他看来,他自己也没有做错,他做了一件为国为民的事情,并不知道自己被人利用了,所以才会如此理直气壮,直接上书给厉夏。
这样的老顽固最让人头疼,被利用了还不自知,关键也不怕死,还有一定的名声。
他只是一位望老,不知道厉夏的底气是什么,厉夏在做国事的时候,也不可能去跟一个望老解释明白。
“无凭无据妄自冤枉国家大将军,罚俸半年,以示警戒。
以后以下告上者,必须有真凭实据方可上告,不可以主观想法去凭空捏造诽谤上位者。”
这种事在以前是合理的,毕竟上位者有着最终的解释权。
那个时候没有统一的规矩,贵族说的话就是规矩,各地没有统一的标准实行。
只要你说的合理,人王完全可以凭借怀疑处理大臣,就像当初分化洛国君臣的时候,洛王也是因为怀疑没有证据,就一句话决定了太尉。
但是现在的炎国不一样了,炎国的法典已经推广开来,以后会有统一的规矩了,贵族也失去了特权。
以后法典代表着标准,自然也不能出现这种随着主观猜想,就去治罪一人了,必须讲究证据才可以。
望老都可以随便告领军大将军,那么炎国这么多望老,城主,还有其他的官员,每个人都去上书告大将军,那么炎国还不乱套了。
反正告大将军也没有什么代价,也不用什么惩罚,估计就没有让他们都满意的人了。
所以即使知道这位望老是被人蛊惑的,他依旧小小的处罚了一下,不能一点代价都不付。
而且还顺便给出了一个标准,以下犯上可以,但是你要有真凭实据才行,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想法,就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厉夏猜测是中山国做的,但是不管是谁做的,还是要谨慎一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