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古代的孝文化,赞美的是儿子们多么孝顺自己的父母,重点在儿子回报父亲母亲。对父亲,母亲如何辛苦养育孩子的事迹,是很少提及的。赞扬的主体是儿子,并非年迈父母的辛苦。
其中有个刻木事亲的故事,讲男主丁兰自幼父母双亡,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对待雕像如同父母一样。丁兰的妻子用针刺木像的手指,丁兰得知,遂将妻子休弃。
还有一个宋代的孝子朱寿昌辞官不做,寻找生母的孝行。他的生母是父亲妾室,嫡母妒忌她生下儿子,将她赶出了朱家。五十年间,朱寿昌无时不刻思念自己的生母,每到一地为官,便到处寻找母亲的踪迹。后决定辞官寻找母亲,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得知母亲改嫁,又有子女数人,他视为亲弟妹,全部接回家中供养。王安石写诗赞美他。有人将他的事情上奏当朝宋神宗表彰他。而他也因为孝行重新为官,官至朝议大夫,中散大夫。到了明代,还有人为他建孝子祠。
孝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孝顺的母亲是生母,而古人也更爱自己的生父母。
在孝道全方位的统治下,母权代表着孝,母权可以说是古代女子唯一能吃到的福利。不认亲妈罪大恶极,孝道使男人们必须孝顺母亲,敬爱母亲,哪怕这个男人是皇帝。
女性生育就是生产力,是大功一件。马克思把人类生产分为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生一个孩子,养育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大项目大工程,需要前期不断的投入。
女性生育确实是为家庭,为家族增添人口和劳动力,就是生产财富。若是出一个名臣将军,带飞整个家族,那这名女子绝对值得表彰。
所以生育本身就是功劳很大的一件事情。再加上古代医疗条件落后,生产时女子极容易殒命,或是身体不好。没有生母,就没有自己,因此儒家思想把生母的地位抬得很高。
而把孝道推崇得如此之高,便出现了另外一种现象,父母之命是圣旨,不然就是不孝。还有人借孝道杀人。
以及一些人为了“孝名”,不断内卷。残害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儿女,进行过度的孝道表演。例如二十四孝里郭巨埋儿,为了供养自己的母亲,要把儿子活埋。
林芊芊和县令县丞聊了一些关于最美母亲的评选活动。请他们吃了店里的豌杂面和炸酥肉,之后送这两位大人离开。后面,两位大人也成了小面店的常客。
他们两位的到来,使得小面店的名字再次传到了每个人都耳朵里。
而口罩,这一物品,从官方嘴里得到认可。
越来越多的百姓购买口罩,戴上口罩,度过了严寒的冬天。
戴口罩习惯的养成,也确实让人们减少疾病,很多人免于风寒死亡。后面再次发生严寒疫病,人们知道戴上口罩,隔断感染,把疫病消灭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