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着“逗号”问。
林芊芊说,“这个是逗号,一句话的间隔。”
他又指着圆圈问。
林芊芊给他说这是句号。
她猛然睁大眼睛,忽然想起来一件事,古书上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很多博物馆里的古文藏书,字都是一竖列一竖列的。而且很多还不分段落。除非你是古文研究者,早就摸索出来了古人的断句方式,一般人读的时候很是费劲,得自己处理停读,断句,分段。
古代有自己的标点符号,但不多。明代出现︴和‖,分别用来表示人名和地名,它可以看作是传统的标点符号,但是它很不完备,长时间里也没有得到广泛使用。直到20世纪初,外国留学生把欧美的标点符号带回国内。胡适为首的教授提出方案,要求政府颁布了各种标点符号的使用,才在国内广泛使用开来,一直到今天记在了教材里。
一句话,它断句不一样,意思就不一样了。
林芊芊完全遵从了现代标点符号的用法。
该用什么就用什么。
现代老师教的,使用了20多年,已经刻习惯里了。
而潘正云的这一发现,让其他几个大人围着她和她的文章研究起来。
问她其他几个标点符号是什么意思,又问她为什么在一句话后面用这些?
林芊芊回答:“当然是为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有一位书画家在某一年的除夕,给财主写了一副对联。”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财主看后大怒,将他告到了县衙,”
“说‘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有这样诅咒我的吗?”
“那书画家却哈哈大笑说,“‘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难道不是吉庆之词?”。结果县令和财主闻之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不止一句话分段不一样,意思不一样。背后的逗号句号不一样,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
林芊芊在纸上提笔写了一句话。
然后又在后面加上了不同的标点符号。
“原句:这双鞋不大好穿。”
“一种加标点后:这双鞋不大,好穿。”
“另外一种加标点后:这双鞋,不大好穿。
这双鞋,不大好穿?
这双鞋,不大,好穿!
潘正云拿起林芊芊写的几句话,捏着纸张琢磨这几句话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