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印度的婚姻制度和习俗文化

这就是印度 开心可可 2683 字 2个月前

在印度这样一个拥有多元宗教、文化和种族的国家里,婚姻制度显得异常复杂且多样化。然而,无论怎样变化,婚姻都始终被视作一项至关重要的社会制度,被公认为人生历程中的关键阶段。回溯到历史悠久的吠陀时代,当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时,他们带来了独特的婚姻观念,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印度政府颁布的法规,男性年满21岁、女性满18岁后才具备合法结婚的资格,因为这一年龄段被普遍认可为成熟的标志。

在印度社会中,婚姻不仅是个人间的情感纽带,更是家庭与社群间紧密联系的桥梁。传统意义上,父母或家族中的长辈们在挑选理想伴侣的问题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婚姻往往由家长主导,通过精心策划来保障两个家庭间的共同利益以及维护各自的社会地位。这种形式便是广为人知的包办婚姻制度。从古至今,印度一直保留着包办婚姻制度这一传统习俗。在这种婚姻制度下,父母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子女到了适婚年龄时,父母便会积极地为他们寻找合适的配偶,即所谓的包办婚姻。

然而,在英国殖民统治期间,西方文化逐渐渗透进印度社会,一些人开始对传统的包办婚姻制度产生质疑。按照他们的观点,婚姻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结合,更是彼此心灵的契合与互补。只有这样的心灵纽带才能真正提升婚姻的价值。因此,他们主张父母应给予孩子们自主选择生活伴侣的权利。

尽管如此,在当今的印度社会,包办婚姻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其中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如今,父母在决定子女的婚事时,不再像过去那样独断专行,而是更多地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在安排婚姻大事时,他们会事先征求孩子的意见,并尊重他们的意愿。

总的来说,虽然印度的包办婚姻制度依然存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这种传统正在经历一场缓慢而深刻的变革。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看到更多的年轻人能够自主选择自己的伴侣,实现婚姻中的个人幸福。同时,对于那些坚守传统的家庭而言,如何平衡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将成为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经明白,只有当父母或家人不再强迫孩子跟他或她不想结婚的人结婚时,婚姻才能成功。如果父母帮助孩子根据自己的选择找到自己的生活伴侣时,孩子的婚姻质量能提高很多。

在孩子成年后,父母会为孩子组织相亲会议,与多名潜在的配偶会面。父母一般会给孩子拒绝的权利。如果孩子对某个相亲对象感兴趣,父母则会安排更多次的见面和交流。当然,如果年长的家庭成员也参与讨论他们的儿子或女儿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意见,那么这个亲戚就充当了“赞助者”,他会负责促成这桩婚事。

除了相亲之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媒人来介绍。这种方式在印度的农村地区比较常见,媒人通常是一个已婚妇女或者老人,她了解当地的情况,可以帮助双方家庭找到合适的对象。媒人会先从男方家庭那里收取一笔费用,然后开始寻找合适的女方家庭。一旦找到合适的女方家庭,媒人就会向男方家庭汇报,并安排双方见面。如果双方都满意,就可以进入下一步的婚礼筹备阶段。

在印度,婚前准备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印度的家长或家庭成员会设置媒人,而媒人会选择同样希望通过中间角色来完成婚姻的家庭,筛选自认为合适的对象,进行配搭。媒人保持自由裁量权,也会因为促成婚姻的多少,而享有一定的社会声誉。

其次,在家长会之前,家庭成员与媒人表达匹配的标准因素,这通常受到儿子或女儿的个人偏好的严重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宗教信仰、种姓制度、家族背景等。

宗教与种姓:印度的婚姻制度因宗教和种姓而异。每个宗教、种姓和个人之间的贫富差距都有不同。例如,一个属于印度教的人通常会选择与同属印度教的女孩结婚,而不会考虑其他宗教的女性;同样地,上层种姓的男性往往会与上层种姓的女性结婚,而非较低种姓的女子。此外,虽然印度宪法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实际上,种姓制度依然在印度社会中存在。

家庭状况:两个家庭的经济实力和声誉应该相当,且能够互相接纳。这意味着双方的家庭背景需要匹配,以确保婚姻的稳定和幸福。

职业:男方应该有一份稳定且有前途的工作,这样才能给家庭带来足够的收入和安全感。如果男方没有一个好的事业,可能会影响到他在婚姻市场中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