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印度佛教四大圣地之一蓝毗尼园

这就是印度 开心可可 2596 字 2个月前

印度境内的佛教圣地是指在印度境内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生、修道、讲法、涅盘的地方,以及在佛教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历史地位的地方。印度佛教圣地可以简单总结为三类,第一类,四大圣地;第二类,八大圣地;第三类其他圣地。

四大圣地的第一个圣地就是2500多年前佛陀出生时的脚印和沐浴的圣池蓝毗尼园。

蓝毗尼(Lumpinī)又译为岚毗尼、腊伐尼、林微尼等。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地,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处于尼泊尔西南和印度交界处,在鲁潘德希县境内,距加德满都360公里。蓝毗尼园是2500年前释迦摩尼父亲净饭王为其夫人摩耶王后所建的花园,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蓝毗尼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存保护园区建于1986年,并扩展成多国佛教建筑集中展示区,占地约8平方公里。景区分摩诃摩耶夫人庙、各国寺庙区、绿化广场3大区域,是拜佛祈福、人文学习、观景摄影的好去处,历史上留有释迦牟尼、阿育王、玄奘、法显等名人足迹。

蓝毗尼又被称为“佛祖的故乡”。这里民风淳朴,大部分地区是乡村,生活着极其顽强的塔鲁族人民。他们世代务农,生活的环境是炙热的南部平原,塔鲁族人大多生性乐观,随遇而安。作为佛祖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宗教圣地之一。

一、历史背景

蓝毗尼是梵文"可爱"的意思,这里原为古代天臂国善觉王夫人兰毗尼的花园,此处因此而得名,蓝毗尼是个不大的村庄,绿树成荫,景色秀丽,有许多与释迦牟尼有关的历史遗迹。这里有一座白色方形建筑,是两层石砌的平台,在浓郁茂盛的树木衬托下,十分庄严肃穆。这就是玛雅黛维女神庙,也称摩诃摩耶夫人庙,玛雅黛维是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兰毗尼附近)净饭王的妻子。

相传公元前633年古印度阴历正月的望日,玛雅黛维王后在回娘家的路上来到兰毗尼花园,在一株巨大的娑罗双树下休息。圆圆的月亮挂在空中,银辉似的月光撒满了美丽的花园,端庄的黛维王后,沉浸于这良辰美景之中,毫无痛苦地扶着园中的娑罗双树,生下了王子一悉达多·乔达摩,即后来闻名世界的佛教始祖释迦牟尼。

后人在释迦牟尼出生处建造了这座别具一格的玛雅黛维女神庙,现庙内供奉着女神石雕像,右手攀把着娑罗双树的树的枝干,新生的婴儿悉达多端多端立在近旁的莲台上。

在玛雅黛维女神庙旁有一口数十米的方形水池,明澈如镜,相传是女神沐浴和释迦牟尼幼年时代洗澡的地方。池边长着一棵娑罗双树,树身粗大,原树在法显着作中曾有记载,唐玄奘来此取经时已经"枯悴",可见现存此树是后人补种的。

二、阿育王朝圣

释迦牟尼的诞生地成为后人朝圣的地方。公元前二世纪印度孔雀王朝国君阿育王亲自来兰毗尼朝圣,并建造了尼加里瓦石柱和毕波罗瓦塔。尼加里瓦石柱上刻有用巴利文写的祷词和日期。1898年还曾在毕波罗瓦塔中发现一些真正的佛舍利。

印度君主阿育王就是朝圣者之一,他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不仅下令免除了佛祖诞生地附近的所有苛捐杂税,佛教书上还记载阿育王在佛祖诞生的确切地点上立了一块石碑作为标记,并以示纪念。考古学家在一个七层砖垒起的平台上发现了该纪念石,它埋在神殿旧址下面5米处,1993年在掘进开路时被毁坏。

阿育王还于公元前250年在此立下一个纪念自己的石柱,阿育王石柱柱高6米,有一半埋在地下。阿育王石柱是1896年被考古学家发现的。

在玛雅黛维女神庙的正北,是着名的阿育王石碑。碑是圆柱形,是公元前249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来此朝拜时所建,刻在碑上的文字确凿无疑地证明了兰毗尼是佛祖降生之地。阿育王石碑也因此成为兰毗尼最重要的历史文物。

庙南有后人建的佛塔和佛寺,寺内有释迦牟尼的巨大塑像。佛堂的墙壁上绘有反映释迦牟尼生平的五彩缤纷的壁画。此外,兰毗尼还建有文物馆和马享德拉纪念碑等。

公元403年,中国高僧法显到蓝毗尼朝圣。他在蓝毗尼曾见过佛陀诞生处的无忧树和摩耶夫人沐浴过的水池,但他没有提及阿育王石柱。当时的蓝毗尼周围也多是荒地。

公元635年,玄奘在兰毗尼取经时,还亲眼目睹到阿育王石柱。根据他的《大唐西域记》记载,尼泊尔考古局于1967年至1972年间,在兰毗尼附近的蒂劳拉特村发掘出古代释迦时期的废墟,发现了陶制头像、佛像、石雕、钱币等一批珍贵文物,另外还发掘出神龛、佛院遗址及残砖断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