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卫所

永乐大帝 焚琴煮鱼 2237 字 3个月前

张武早年任燕山右护卫百户,为人勇猛豁达。靖难之役时,跟随朱棣起兵并攻克蓟州、雄县、鄚州。与众将在真定击败耿炳文。累功至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封成阳侯,守卫北京。永乐元年(1403年),张武病逝,追封潞国公,谥号忠毅。无子,爵除。

朱棣看着张武,心中那叫一个兴奋,这是自己肉身历史上的一员猛将,为自己的靖难事业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用力地拍了拍张武的肩膀,大声说道:“你就是张武?不错,不错。以后你我就一起共事,打下千秋功业!”

没想到,张武却一点都不领情,他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说,在下愚钝,不敢受百户如此夸奖!然后就这样走了,留下了一脸懵圈的朱棣。

朱棣心想:“我露出了王霸之气,还以为这个张武会立刻拜倒在我的脚下呢,结果他竟然一点都不心动。”只见周围的一些军士看着自己议论纷纷,自己就要上前询问的时候,人们却纷纷散去。搞得朱棣一脸郁闷。

这时,剩下的官差们嘲讽地看着朱棣,其中一个人大声说道:“这位百户大人,您这是何苦呢?为了别人强出头,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您抢了别人念念许久的位置,别人还会感激您吗?我看您还是别指望了,别人可不会给您好脸色看!不过今天的事情没有完,我会回去禀告县尊大人。”

说罢,他得意洋洋地挥了挥手,带着其他官差扬长而去,留下朱棣一个人在风中凌乱。

朱棣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原本是出于好心,想要帮助这些被官差欺负的人,结果有点热脸贴冷屁股,好像其他兵士都有点抵触。他站在原地,思考着自己的所作所为。他知道,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这个世界上的人太多,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利益,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误解和冲突。

朱棣带着刘五等人来到了卫所的驻扎地,只见这里军丁和普通百姓混居,有些与家室,有些没有。他们的房屋都有点散而不乱,大多集中在一起。还有一个校场。估计是平时训练的。因为朱棣只是前世了解过这种制度,没有亲身见过,就询问刘五。刘五便把卫所的整个情况讲解给朱棣听。

陛下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而上下十二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焉。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民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凡是防区在一府之内的设所,一府以上者设卫。一卫有5600人,长官为指挥使。一卫辖属5个千户所,一千户为1120人,长官为千户。一个千户所辖属10个百户所,一百户为112人,长官为百户。百户下又分为两总旗和十个小旗,每总旗辖50人每小旗辖10人。此外,还有堡和哨。各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统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分别管辖。

为保证军队的兵源及供给,同时又推行了军户和屯田制度。凡军士都是世袭的,单独编户籍,叫作军户。凡各地卫、所皆实行屯田,以保证军饷的供应。军士分为屯田与守城的两部分,屯田者专事耕垦,供应军粮;守城者专务防守操练。军士守城与屯种的比例大致是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明初一个时期之内几乎无军不屯,军队大体能够屯田自养,屯田的收入成为军饷的主要来源,这就使国家免去养兵之费,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遇有战事发生,则由兵部奉旨调卫、所之兵,临时命将充总兵官,发给印信,统兵出征。战事结束,总兵官交还印信,兵士回到卫、所。这样将不专军,军无私将,而军权集于中央.

卫所军队都有固定的戍所。卫所由朝廷根据各地的防卫、战略需要而设置,或数府一卫,或一府数卫,或一府、一州一个千户所,视各地战略地位之重要与否而定,固定驻屯戍守。

朱棣听了刘五的介绍后,终于知道这里为什么会军民混居。这才明白原来明朝的军事制度是专职军人与民兵预备役轮换的制度。在后世有专家授课讲过历史,都是一笔而带过,毕竟这种顶层设计还不到自己这个级别去操心研究。只是要让军校的学生知道军事制度的历史沿革。

朱棣步入自己的官房,其实也就是一栋独立的宅院,办公。开会、居住为一体的。与前世自己的情况差不多。只是没有那么多东西而已。文件资料。奏折。笔墨都在办公桌上。前世有文书,现在只能自己处理。

朱棣走到办公桌后,那张略显陈旧的椅子上坐下,长叹了口气,说道:“好吧,我们暂时就在这里安置下来。”他转向刘五,吩咐道:“你们去找好自己的住处,我自己来铺床就行了。顺便告诉下面的总旗,明天早上卯时来这里开会,我要和大家认识下。”

刘五看了看外面,有些担忧地说道:“殿下,要不然我们帮你铺床吧?千金之躯怎么能干这些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棣摇了摇头,笑道:“什么千金之躯,这里只有百户朱迪,我能够搞定的。你们去吧,晚上我们一起做饭吃才是真的。不然我们只有饿肚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