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黄亚萍作为高干家庭的女儿,她见识广阔,骄傲自信,在高加林得到一份受人尊敬的工作之后和他谈恋爱,在他失去这份工作后分手,这真的是喜欢吗?
但何栩无法确定黄亚萍是不是真的喜欢。
何栩也不知道闻年为什么问这样的问题。
所以他接着又发了一条短信:“或许黄亚萍的爱比起巧珍的爱少得可怜,但这部小说的凝聚点在高加林的选择,爱多爱少,好像高加林并没有太过考虑,所以黄亚萍没有那么爱,也没关系。”
闻年收到消息,觉得何栩的出发点找得很好,的确是在于高加林的选择,而高加林的考虑标准不仅在于爱的多少,还在于利益得失,所以爱不爱,爱多少可能真的无所谓。
闻年笑了一下回复:“你说得对。”
闻年握着手机又想了一下,低着头打下一串字:“何栩你说,为什么高加林非要离开土地呢?”
闻年又添了一条:“除了人性里总是想往上爬的部分,”
这就是何栩文章里所写的城市化意识形态形成了,闻年读过了那篇读后感,所以他不是不知道。
闻年只是此时突然想看何栩发一条短信来解释,好像眼前就是何栩认认真真解释的样子。
何栩认真起来的时候,他会用他湿漉漉的眼睛很仔细但又无侵略性地凝视着你,然后又轻又缓地一字一句地解释。
何栩果然发来了一段不短的解释,里面连标点符号都是规整的:“因为高加林在土地上被轻视,这说明改革开放初期,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已经在被颠覆了,而城市化的意识形态在逐渐形成,而高加林又那么要强,为了他的自尊,他只能选择在城市里去实现他的野心。”
何栩和闻年的一来一往往往是很板正的,他们好像很难说自己的真实内心想法,就像只是在交流什么信息一些。
但这次何栩接着说:“我觉得我能理解高加林,他只是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那个时候向上的途径又那么狭窄,所以挤压着高加林,显得他没有那么光明磊落,但他燃烧得像火一样,他是充满力量的江流,冲击着,跌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