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返回清馨园

总兵府前有两棵大榕树,据说已有400年以上的树龄,其中一棵树围达十多米,枝叶繁茂,生机旺盛。据说明朝末年郑成功曾在树下讲演,招兵去收复台湾,所以这树后人又称“招兵树”

总兵府前现遗存有八千斤,六千斤土炮各一尊。据炮上铭文,是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铸造,总兵府大门为朱红色,只是颜色有点淡了看起来有点年久失修的感觉,不过依然红的耀眼,门楣上七个大字,闽粤南澳总兵府,看得出来当年是多么的气派。

总兵府右侧院墙上镶嵌着20多块历代南澳保存的古碑,其中一块是中国最早的港务约法,一块税务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其实也就是很小的一个地方,就一个演武场,一个帅堂,还有一个陈列馆陈列着一些兵器,黄大叔好像对这里很是熟悉,每一样每一件每个房间都给几个人做了讲解。

之后的宋井和雄镇关都看了一下,景点说实话是比较小,但是黄大叔还是很细心的给几个人讲解了景点的历史和由来,说实话如果不是黄大叔的热情,陈然他们可能每个景点5分钟不到就会出来。

陈然和黄大叔讲好将几人送到码头,下了车付了钱,又坐小艇返回对岸,看看时间已经是5点多钟,提起精神,陈然开车返回。

整体来讲今天玩的还是很开心的,吃的也舒服,杜宇一直说这是他长这么大第一次敞开了吃海鲜。杜媛却是对海水和沙滩恋恋不忘,几个人坐在车里叽叽喳喳了一会,居然就全部睡了过去。

陈然在满车的鼾声中独自驾车,说实话,鼾声绝对有传染性,陈然好几次都觉得自己要睡觉了,摇摇头又挣扎着清醒过来,后来实在是有点忍不住了,就把车停在了一个加油站的公共区域内小眯了一会,感觉精神好多了,才又继续前行,其中加油时和加油师傅说项找个合适的位置,停会车休息一会,这么大的动静都没有把四个小家伙吵醒一个。

天黑了下来,路灯亮起,陈然依照杜铨画的地图艰难前行,最先醒来的是嫣然,见夜色中陈然的脸在灯光下忽明忽暗,觉得陈然现在的样子特别严肃,所以也不敢出声,只是默默地帮他看着路。

快到潮州城的时候几个人都醒来了,杜宇打着哈欠伸着懒腰舒服的叫嚷着要尿尿,陈然找了一个草木茂密的地方停下车,和杜宇一起结伴尿了一泡。其他几个女孩子陈然没有注意,不晓得她们是怎么解决的,只听到徐莲一直叫先不要过来。

离家越近几人越兴奋,吵着要去喝砂锅粥,杜宇说今天的粥里必须放今天中午吃的那么大的鲍鱼,杜媛说要吃今天中午吃过的那么多虾,陈然笑着答应说只要有卖的就一定给他们买,陈然也是豁出去了,今天就算再累今天也要把这帮少爷小姐们给伺候好了。

到了清馨园,将车在路边停好,几人下了车,一窝蜂的涌进院子里,大厅里空无一人,杜宇大声叫了声妈,就听到厨房里传来周春香的声音,回来了,吃了没有,边说周春香就走了出来。

还没吃,不过星哥说请我们去吃砂锅粥,杜宇很会说话,明明是他想去吃,现在变成陈然想吃还要逼他们去陪吃。

舅妈,是杜宇要吃的,星哥就答应了,徐莲最快。

那好吧,你们快去吃吧,今天要早点睡,明天三点多做食的师傅就会上门,你们都得起来帮忙。

好的,舅妈,我们很快就回来,徐莲笑道

几个人把路上买的东西都拿回了自己的房间,出来后见到杜铨站在院子里等着他们。

去吃粥是吧,叔叔请你们吃,大伯、老爸、一起去吧,杜铨向书房方向喊道。

我们不去了,杜一官在书房里回答,你们早去早回。

六个人就在附近的砂锅粥店内吃了一锅粥,粥里放了虾和鲍鱼,只是这里真的没有这么大的鲍鱼和虾。杜铨今天上午陪几个长辈去了茶楼,下午去单位报了下到,结果单位有事一直拖到吃饭的时候才回来,饿着肚子吃了点饭,感觉没有吃饱,正好他们几个回来,就带着他们一起来了。

开了几瓶啤酒,除了杜媛,每个人都有喝一瓶的权利和义务,杜铨就是这么说的。

这里的砂锅粥比深州的要地道,区别就在于粥上,深州的粥就是稀饭,每颗米都能看得到,吃到口里也是一粒粒的,而这里的粥却是看不到一粒米,而且州的颜色真的是白,闻着就有米香,陈然可以肯定深州那边的店子是其他地方的人打的潮州砂锅粥的招牌而开设的,完全没有找到潮州砂锅粥的精气神,最重要是便宜,放了一斤鲍鱼一斤虾还有一只鸽子收费还不到深州同等商品的一半。

大清早,杜家请来的大厨带着团队就来到了清馨园,就在园子里的右上角开辟了一个战场,摆开了两个案板和3个大灶。几个厨师穿系着围裙开始各自忙活了起来,几个帮忙的人就将食材拿将出来,根据厨师的吩咐开始清洗。

一家子人除了孩子们以外都起了床,给厨师帮忙拿东西的拿东西,接水管的接水管。整个院子里都忙碌了起来。

陈然他们这一批闲散人员起床后直接被派了任务,出去吃早餐,给家里的忙活的长辈和厨师们带早餐回来。宣小娥和周春香带着几个女性在走廊里摆放了很多的凳子和小食,有花生、瓜子、干果、摆满了各个茶几,这是给那些来了的客人坐下来等候开席的人休息的地方。

先去的是总兵府,据黄大叔介绍总兵府是明清时代南澳总兵的衙署,最初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后经多次修缮。资料介绍,明清两朝到南澳上任的总兵副总兵共有147人曾在这里艰苦奋斗过,其中包括戚继光、俞大猷、郑成功、刘永福等赫赫有名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