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五七章 一代天骄(下)

官居一品 三戒大师 3491 字 3个月前

后来在南京修建历代帝王庙时,供奉从三皇五帝、各代开国皇帝,直到元世祖忽必烈,这就是完全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因为礼制、法统,元朝统治天下百年,不可能没有个交代:二是因为元朝在百年间,已经赢得汉族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效忠”张旭自书“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很能代表一些遗老的心理。作为一代伟大的政治家,朱元璋精明过人,他清楚这种局面,所以大大方方地承认元朝,承认元世祖、元顺帝,并宣告,元朝气数已尽”以收人心机括。

虽然之后,明朝一刻也没放松对蒙古势力的绞杀,但历代皇帝对前元的态度没有改变……这是因为作为一个朝代,元朝已经灭亡,你如何尊崇它”尊崇它的皇帝,在法理上,都与那些残余势力无关。相反”还会给他们扣上个破坏国家统一的罪名,加以讨伐。

事实上,成祖皇帝后来征伐大漠,基本都是用的这个名义。

但在“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对前元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国力上的衰落”军事上的接连失败,使明朝君臣的神经,变得特别敏感脆弱。其极致便是世宗肃皇帝,于嘉靖九年,在北京兴建“历代帝王庙”但是撤消了元世祖忽必烈的神位。

也正是在嘉靖年间,明朝的对蒙政策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嘉靖之前,本朝允许指定的几个蒙古族首领定期朝贡的政策,由此而形成本朝的朝贡体制。

朝*体系的作用在于,首先蒙古族的朝贡,是以政治上的臣服为前提,即各部要接受明廷的册封,这是在成祖永乐年间确定的。接受了册封”就是接受了明朝的统治”哪怕只是名义上的。其次”朝廷会厚待来贡使节”朝贡使臣一入境,其衣食住行几乎全由朝廷包管了”并有丰厚的赏赐、给赐、回赐物品,绝对的薄来厚往。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会允许,其朝贡领赏之后,许于会同馆开市三日或五日,。这种互市交易对于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来说,是很具有吸引力的,他们在开市期间既可以出售自己所携带的马匹、皮毛等畜牧业产品”也可以将进贡所得的物品出卖,以换取他们部落急需的生活必需品。

这套朝贡体制的背后,是从成祖年间开始,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羁縻统治,这是在无力对其进行直接统治的情势下”使其接受〖中〗央王朝统治的最佳办法。在武宗正德以前的几个朝代,这套体制的运行基本上都比较顺利……哪怕是“土木堡之变,后,瓦刺强盛一时,这种朝贡关系也并未受到影响,鞋靶部也是如此。

但是,随着明朝的国力衰弱”日渐强盛的蒙古各部,虽然一直保持着朝贡”另一方面却不断侵掠边地”不再像原先那样守规矩。之后到了弘治年间,达延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势力强盛一时,冰冻则西入河套,河开则东过大同,或间来朝贡,或时有侵犯,未敢大肆猖獗。但明朝自身已经陷入了财政危机,无法满足其要求,弘治九年,达延汗以赏薄生怨”频来侵掠,大获而归。

蒙古人这次侵略,不仅尝到了甜头,而且也试出了明朝纸糊的边防,便开始频繁入掠,给大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灾难,此等情况下,朝贡自然断绝。

一“一“一凵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凵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凵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起初的抢劫自然是收获大大的,但明朝百姓不可能老等着他们来抢,官兵就算打不过蒙古人”难道还不会修城堡吗?于是在边地军民齐心协力之下,一座座防御完备的堡垒拔地而起,一旦听闻警讯,便立即撤到堡中。富家大户更是常年在堡中居住”保护财产的安全。

蒙古人不擅攻城,但哪怕是丈许高的堡垒,都能让他们付出沉重的代价”还无功而返。于是一次次的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很难像原先那样获取足够的财物了。只能尝试更深入明境,但那样损失也会激增,甚至有来无回,得不偿失。

于是自弘治十七年蒙古主动绝贡之后,到嘉靖十一年,蒙古济农衮必里克重新要求通贡。但已经被伤害了自尊心的明廷不予理睬。之后,俺答汗成为了蒙古族的实际领袖,又多次提出请求通贡。但当时朝中已有复套之议,首辅夏言是个强硬派,三边总督曾锐更是力主复套之人,自然不可能答应。更是斩杀来使,以绝其侥幸之心,俺答闻之大怒,遂悉众入寇,大掠山西”南及平阳,东及潞沁,每攻克村堡,屠戮极惨,以为报复。

但四年之后,俺答又一次命人带着厚礼”向明朝提出通贡的请求,因为上一次杀使的官员得到了升官,所以这次,使者甚至还没见到官员,就被宣府总兵的家丁杀死求功,自然又引发蒙古人一番大规模入掠。

报复之后,俺答紧接着再次求贡。这次因为他的入寇,导致了原来的总督被治罪。新任宣大总督翁万达,是嘉靖年间最为干练的边臣,认为可以答应俺答的请求”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但又被嘉靖否决了。

之后嘉靖二十六年,俺答又一次请求通贡,这次他的语气尤为恭顺:,今与〖中〗国约:若达子入边墙作贼,〖中〗国执以付彼”彼尽夺其人所蓄马,以偿〖中〗国”不服则杀之:若汉人出草地作贼,彼执以付〖中〗国治罪,不服亦杀之:永远为好。,并向边臣保证,只要肯代他上奏,即传谕部落”禁其生事。

俺答的态度让明朝的边疆文武都看到了和平的希望,因而联名上疏,请朝廷允许其通贡,并考虑了各种可能的情况”预计了防备的措施,设计可谓完备。可结果十分令人遗憾,嘉靖正沉浸在,复套,的热望之中”再次拒绝其请。

但过了不久,主战的夏言、曾铣被杀,翁万达百般安抚,俺答才没有因为羞愤入寇。之后翁万达履行承诺,上书次提出俺答汗的通贡之请,却被嘉靖严厉斥责:,朕以边事重寄付万达等”自宜并力防御,胡乃屡以求贡为言?其令遵守前旨,一意拒绝”严加提备,违误者重治不贷。,严厉的斥责了翁万达等人”遂无人敢替俺答说话。

那么,朝廷为何宁肯生灵涂炭”损伤百万,也要顽固地拒绝俺答的通要请求呢?

实事求是讲,根源主要在世宗嘉靖皇帝身上。

首先,作为藩王之子得位的皇帝,嘉靖没有经过完整的帝王教育。对于蒙古人”他有着与寻常百姓一般的,根深蒂固的仇视思想。时常在其谕旨中,看到,丑虏”“虏氛甚恶”“黠虏节年寇边,罪逆深重”“求贡诡言,等等偏激活语。从中不难体察到这种思想在作祟。

其次,嘉靖朝当时前后两任首辅,前者夏言比嘉靖还强硬”最后因为复套掉了脑袋,自不消说。后者严嵩,性格倒是软弱”却是个纯粹的官僚”他把所有的国家大事,都当成了政治斗争的资嘉靖仇视蒙人,自然不敢支持通贡。

再者,朝廷内外弥漫的大汉族主义情绪”也将允许通贡与宋代的以和议误国相提并论”尤其是夏言、杨继盛等名声卓著的清官,是这种思想的坚决支持者,使政府上下形成了强烈的反对舆论,遂无人敢有异议。

一“一“一凵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凵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凵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