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帝心

风流大宋 林二虎 2458 字 3个月前

对于秦刚早已简在帝心的事情,李清臣在开封府炭薪案匆忙结束后就已有耳闻。

这也是他起初看到杨畏将秦刚之名次刻意压低之后,并没有作出什么反应的主要原因。

而眼下的名单,也让他内心的某些判断更加确定了而已。

不过,他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只是一面叫人去礼部偏殿,将等待结果的考生宣进集英殿中谢恩宣名,一面叫来官吏赶紧抄录皇榜,并将于东华门外张榜宣示。

在秦刚与赵期、岑穰的闲聊中,大家都十分兴奋地提到了“东华门唱名”之事,这被大宋士子、乃至于朝廷诸臣均视为读书人一生中最为高光荣耀的时刻。

因为“东华门唱名”的本义,是出自于宋太宗雍熙二年首次通过殿试选拔出二十五位进士之后,为体现圣恩重视,太宗皇帝对此二十五人一一呼之,并面赐及第。

之后,随着每次进士录取人数的不断增加,则改为皇帝只象征性地宣读第一等的五人姓名,余者将会通过礼部官员在皇城外张榜代传。

只因东华门面临着京城最繁华的东城区,是皇城消息传晓天下的源头,便才有了“东华门唱名”之一说。

而今晚,将不知这殿中的哪五人,能得到皇帝的亲口传唱。

考生按照原先考试的顺序依次进殿,自然那些省试成绩优秀者也会站得更加靠前一些。

就在众人进殿之际,赵煦突然将李清臣唤至身边低语了一句,李清臣先是惊讶地张了张嘴,然后很快就躬身轻语:“老臣遵旨。”

待得众考生都进殿站定,李清臣则带领众人先行拜谢圣恩,然后气定神闲地宣布:“圣天子亲政首年,得诸位英才,以应这集英盛名。今日殿试宣名,一甲二十名拜谢圣恩。”

此话刚落,立刻在殿中引起了一丝小小的躁动,又旋即便安静了下来,虽说以往天子御口只会宣名前五名,可这也并没有什么条陈故例,今天的天子想要多宣读十五人,那便是这十五人遇上的造化,此时只愿这样造化能够落到自己的身上才好。

宋时的宣读不会像后世那样玩悬念,倒过来从末尾起念,以把最关心的第一名放在最后宣布。而是规规矩矩地正向顺序,也就是先从状元开始宣读。

赵煦看向案头确定后的名单,先是叫出了状元毕渐的姓名。

毕渐在人群中初闻自己姓名,如梦似幻,稍愣之后,慌忙出列站在中间。

立刻便有礼部官员上前走到他的身边,手拿名单,向他询问本人籍贯与父祖的姓名,确认无误后,方才引至殿前皇帝御座前方。这时,还会有皇帝的内侍拿着同样的名单,再一次询问他的籍贯与父祖姓名。如此两次核实,是谨防有同名同姓之人错领。

因为这样的事情是真的发生过。

宋真宗的天禧三年殿试,有两个叫王言的中了进士,一个二甲、一个五甲。但在宣名时,中五甲的衢州王言却率先应答,等睦州王言也出列应答时,再去查问两人籍贯,这才发现重名了。而这二甲赐的是进士出身,五甲却是同进士出身,其间差别非常之大。但是这个时候衢州的王言却说,恳请陛下念我已领旨谢恩,不好将这错赐的进士出身再收回吧?

真宗无奈,最后也只能将二人都赐为进士出身了。

不过在之后的殿前宣名前,都增加了两次确认籍贯和父祖姓名的重要流程。

毕渐为荆州潜江人,其少年聪慧,力学不辍。其家乡在熙丰年间,多受新法施行之利,农商开发皆是兴旺。但随元佑更化开始,诸多良政受党争影响,矛盾深化,积弊日显。

毕渐在省试中的排名就在前十,而今日殿试,对于这个考题可谓是感同身受,其破题承意,少了一些阿谀奉承之词,却多了不少务实除弊之见解。

所以他在杨畏的眼中,名次落在了第四,但是却迅速抓住了赵煦的眼光,直接擢为第一名的状元。因为只有像毕渐这样的笔下有策、胸中有志者,方可成为变法落实的急先锋。

其后便是两名榜眼赵谂与岑穰。

两人上前之时,也是恍恍然不知所措,尤其是那赵谂,其父本为渝州蛮部人,归顺朝廷后被赐赵姓,并让其子潜心读书,不想今日居然一朝得中榜眼。他在上前拜谢时的整个身子都在不住地打抖。

再下来,是第四名的赵旸及第五名的赵期。

这次虽然并不没有太计较进士榜中的南北人之区分,但是南人的优势的确是太过于明显。这状元毕渐是荆州的,一个榜眼赵谂是渝州的,另一个榜眼岑穰是抚州的,再加上第四名赵旸是杭州的,若不是赵煦简拔提升的西京洛阳人赵期的话,这一等进士里,北人就要全军覆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