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亡命铸剑人

风流大宋 林二虎 2929 字 2个月前

“说起来这事情,就要提起这朝中的太常博士何执中何伯通,他乃是我龙泉县出的进士,现在据说是做了王室的侍讲。只是因为他在几位王爷面前提及了龙泉宝剑乃天下兵器之冠,宫中便给龙泉县发来了‘和买’的订单。”

秦刚点了点头,想必宫中给出的第一份订单上的价格不会太低,甚至还会高于平常价,以示这是朝廷的恩典。

只是这份订单却不会直接到达百姓的手中啊,只要经过层层地下发,那“雁过拔毛”的惯例便就少不了。每过一层,都会在这价钱上消减一二,以作为自己的从中抽成。于是乎,拔来拔去,等到了龙泉县,这一把龙泉宝剑的价钱,估计就也只能剩下几十个铜板了。

“你说要只是白做一些宝剑送到宫中也就算了,但是,这‘和买’的单子下来了,谁还不想借这个机会在里捞上一笔呢!”老人继续说道,“尤其是到了州县这一层,没有什么油水即捞了,就开始想些别的点子。这新来的张知州便宣布要成立官造剑坊。可谁都知道,进了这官坊就相当于卖身为官奴啊!可如果是不想去的话,就得交这免役钱,一家三个人,一人五十贯。”

“无耻的贪官。这《免役法》岂是被他们这样子来用的吗?”秦刚也恨恨地说道。

“知州搞完了,知县也要搞钱啊!”老汉继续说道,“有个天杀的押司给知县出了个馊主意,说是龙泉宝剑遇盛世,剑身可出七星古纹,此等宝剑便是天子亲政的祥瑞可献。于是知县带人逼着各家去铸出七星古纹剑。可这种七星古纹宝剑向来只是在传说中有过,谁家也没亲眼见过啊!所以,这镇上能铸剑的人家,抓的抓、罚的罚、逃的逃,全没有了。留下我们这些没用的人,只能卖卖小官人说的‘骗人的’东西混口饭吃。”

“小子一时口不择言,还望老丈谅解。”秦刚此时非常不好意思,而且就这老人所说的,张康国在这龙泉剑的事情上拼命乱搞钱,多少也有被他先前抽空州库的原因所致。

“你不知情,这不怪你。老汉我也是因为敬佩秦学士的为人、还有小官人的忠义,才与你讲这些大实话的。”

“只是不知现在龙泉的那些铸剑师们都如何了?”

“唉!能投奔远亲的都远走他乡,没有去处的,”老人透出了深深的忧虑,“只能,避入这大山之中,朝不保夕啊!”

“真是一场无妄之灾!”秦刚长叹而起,便对老人一施长礼道,“老丈若是信得过秦刚的话,不妨能够指点一下他们的所在。在下原本就是寻访铸剑人而来,听闻此事,绝不能置身于事外。秦刚不才,别的事情做不了,但是给他们安置一个可吃饱穿暖的地方却是举手之劳。”

老人没有回避秦刚的施礼,又仔仔细细看了他的神色表情,的确能够感受出他的诚意,又低头沉吟了一会儿道,“老汉我看人不会出错,更是信得过小官人,富生啊,你就带这两位一起去一趟背山凹吧。”

听了此话后,先前那个叫富生的年轻人便应声带着秦刚他们出去了。

一行人离开铸剑镇,去了后山,沿着山路走了好久,又从一条几乎不容易辨别的小路拐进了树林。艰难穿过之后,便借助着一条溪水的指引,再往上游行走。

如此这般又走了大半个时辰,才看到一块稍稍平缓的山谷,谷间依着一些立壁大树,搭了几处简陋的窝棚,大致数了一下,差不多应该是三户人家。

看到秦刚他们过来,便有三两个老人与妇人警惕地走过来,等看见了富生,应该是认识的,所以态度便缓和了许多。

然后富生就与他们说了几句话,大致意思应该就是这个秦刚是自家爷爷介绍过来的,可是帮着他们另外寻到一个可以安身的住处。

不过,尤其是其中的一位老者,还是有点狐疑。

他又问了富生几句后,便径直走到了秦刚的面前,施礼道:“老汉先行谢过这位官人,只是官人来得不巧,我们担心官府的人还会寻到这个地方,所以家里会铸剑的人前几天就再往山外面逃了,这里也就剩下我们这帮没用的老弱妇孺,倒是让官人失望白跑了一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啊!”秦刚倒是没有掩饰自己的失望,转而问道,“那么敢问老丈,你们留下的这些人接下来该如何生活呢?”

“还能怎么活?”老人苦笑一声,“山里不缺水,现在十月的天,还算能有些果子可以采来充饥。我们也在想办法,趁现在多去采摘储存一些,等到了冬天就慢慢熬呗!”

秦刚摇摇头道:“那怎么成呢?你们中间要是有点年轻人,估计到时候还能帮上一些忙。这次我虽然是来寻找你们家里会铸剑的人,没找到他们的确是有点可惜。但是既然遇上了,我也就不能看着不管,只要你们愿意的话,我可以在处州城外的山哈部落那里给你们安排一个可以过冬的住处。”

“小官人可是当真?”老人试探着提醒秦刚,“我们这些老弱,都不能铸剑,又都是累赘。”

“不妨事的。”秦刚摆摆手说,“正好你们留下的这些人也不能铸剑,你们跟我走,就算是地方官府也不能拿你们怎样。到了我那边,还可以给你们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赚钱活做做,也许过上一段时间,你们的孩子回来看你们,你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点呢?”

老人没想到秦刚说得如此真诚,一时之间也不再拒绝,便回去与窝棚里的人细细地商量了一下,回过来说,答应跟他过去看看。

很快,这里差不多聚起来有十几个人,全是老人妇女以及三四个小孩。窝棚里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就是收拾了一点被铺与随身的生活用品。

由于人多且行动得慢,等他们从后山走出走到镇外时,竟是花了比来时有一倍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