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李隆基准备南幸,李亨被任命监国

“杨爱卿,诸公可谈论出甚方案?”李隆基面容憔悴地问道。

杨国忠连忙拱手回道:“陛下,微臣与诸公商议再三,认为还是幸蜀为最佳方案。”

其实杨国忠根本没召开会议讨论此事,还暗地里禁止讨论,为得就是让李隆基去蜀地,这样自己还可以继续把控朝廷大权。

一旁的高力士建议道:“陛下,臣认为可以幸蜀,让太子监国,陛下则以巡视地方为由先撤往蜀地。”

李隆基听了高力士的话,不禁微微一怔,眼中闪过一丝思忖之色。他深知高力士这话别有深意,让太子监国,一来能稳住朝堂人心,二来也给天下臣民一个交代,不至于显得自己全然只顾逃命。可他又担心放权之后,局面失控,毕竟身处乱世,权力的缰绳稍有松动,便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变故。

杨国忠听闻高力士所言,心里“咯噔”一下,暗暗咒骂这老太监多事。他本意是带着皇帝入蜀,在那片自己经营多年的地盘上继续手握大权,要是太子监国,往后哪还有他杨国忠的好日子过?于是,他急忙开口道:“陛下,此时让太子监国,恐怕不妥。太子年轻,未经太多世事,骤然担此大任,恐难以应对这复杂危局。况且燕军来势汹汹,分秒必争,还是陛下亲率銮驾,尽快启程为宜。”他一边说着,一边偷瞄李隆基的神色,额头上隐隐沁出了汗珠。

高力士不紧不慢地瞥了杨国忠一眼,心中冷笑,这杨国忠的小心思,他怎会看不穿。他接着劝道:“陛下,正因局势凶险,才更需稳定人心。太子监国,象征着大唐皇室血脉的延续,军民得知,必能士气大振。而陛下前往蜀地暂避,也能避开这阵锋芒,待勤王军聚齐,再行回銮,重掌大局。”他的声音沉稳平和,每一个字却都沉甸甸地砸在众人的心间。

李隆基面露难色,在龙椅上坐立不安,双手不自觉地摩挲着扶手。他内心纠结万分,一边是祖宗留下的江山基业,一边是自身安危,权衡再三,终是缓缓开口:“力士所言,不无道理。只是太子监国,诸多事宜还需细细安排。传朕旨意,即刻宣太子进宫,共商此事。”

杨国忠心中叫苦不迭,却也不敢再多言语,只能暗暗盘算着待会儿如何应对,怎样才能把这局面再掰回自己想要的方向。

不多时,太子李亨匆匆进宫,踏入殿内,见父皇与诸位大臣神色凝重,心中已然知晓事情棘手,赶忙跪地行礼:“儿臣参见父皇,不知父皇急召,所为何事?”他低着头,眼神中却透着几分机敏与沉稳。

李隆基当即问道:“亨儿,朕欲让你监国,你可有甚想法?”

李亨听闻此言,心中一喜,兢兢业业当了这么多年储君,总算是可以品味一下权力的味道了。

李亨赶忙收敛神色,低头沉思片刻,抬起头来神色凝重地说道:“父皇,儿臣深知监国责任重大,诚惶诚恐。儿臣愿为父皇分忧,为大唐江山社稷尽绵薄之力。如今燕军压境,我大唐危在旦夕,儿臣定当殚精竭虑,团结各方力量,稳固朝局。”他微微顿了顿,接着说道:“儿臣以为,应即刻召集大臣,商议具体事宜。同时加强对各地军队的调遣,确保有足够的兵力抵御燕军。此外,还需安抚百姓,稳定民心。”

李亨说话时,眼神坚定,语气诚恳,透着一股自信与决心。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使命,绝不能辜负父皇的期望。

杨国忠听了李亨的话,心中暗暗叫苦。他原本想让皇帝尽快入蜀,好继续掌控大权。如今太子监国,自己的计划恐怕要落空了。但他又不敢明着反对,只能强装镇定,说道:“太子殿下所言甚是,只是这监国之事,还需慎重考虑。眼下局势紧张,陛下若不尽快启程,恐有危险。”

高力士冷哼一声,说道:“杨大人此言差矣。太子监国,正是为了稳定局势,确保陛下安全。陛下若能安心前往蜀地,后方有太子监国,必定能调动各方力量,抵御燕军。”

李隆基听了李亨的话,心中颇为欣慰。他知道太子有能力担当监国重任,也希望他能在关键时刻稳定局势。

李隆基当即决定道:“那就这样,亨儿你留在长安监国,朕南幸蜀地。”

李亨心中一凛,忙不迭跪地谢恩:“儿臣领旨,定不辱使命,拼尽全力护我大唐周全。”他低垂着头,可嘴角难以抑制地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转瞬即逝的兴奋。这监国之权,终于稳稳落在自己手中,多年隐忍蛰伏,总算等来了大放异彩的时机。

杨国忠却是脸色煞白,事情急转直下,完全偏离了他预设的轨道。他“扑通”一声也跪下,急切说道:“陛下,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啊!太子殿下固然赤诚,但这局势瞬息万变,殿下骤然接手,诸多难处恐难应对,不如陛下带上太子同往蜀地,既能保太子安全,也能随时商量对策。”他额头紧贴地面,话语里满是慌张,试图做最后的挣扎。

高力士见状,立刻上前一步,不疾不徐说道:“杨大人,您这是越说越糊涂了。太子监国,彰显皇室担当,军民有了主心骨,士气定能大振。陛下早日启程入蜀,免受战火波及,才是当下两全之策。莫要再犹豫了,以免贻误战机。”高力士微微侧身,看向李隆基,眼神里满是笃定。

李隆基摆了摆手,疲惫又果决:“不必多言,朕意已决。杨国忠,你速去安排銮驾诸事,准备启程。李亨,这几日你便紧锣密鼓筹备监国事宜,朝堂上下,朕要看到齐心抗敌之态。”说罢,他缓缓起身,拖着沉重步伐往后宫走去,龙袍下摆随着步伐晃动,似也透着几分无力与沧桑。

杨国忠满心不甘,却只能领命退下,路过李亨身旁时,还狠狠瞪了他一眼,眼神里满是怨毒。李亨佯装未见,待众人退去,他挺直腰杆,阔步迈出大殿。此刻长安城中虽人心惶惶,但他望着宫墙之外的天地,只觉得壮志满怀,一场属于他的风云,即将拉开帷幕。

“杨爱卿,诸公可谈论出甚方案?”李隆基面容憔悴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