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头看向苏辙苏轼兄弟二人,发现他们对文彦博的出现并不意外,难道他们早已知晓文彦博会站出来?!
宋神宗猛地一怔,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他着实没想到,文彦博会在此时站出来支持变法。
在他的印象里,文彦博身为三朝元老一向守旧,对祖宗之法尊崇有加,此前多次在朝堂上对变法提出异议,言辞恳切态度坚决。
“文爱卿,你……当真如此认为?”
文彦博向前一步,恭敬地行了一礼,神色异常庄重。
“陛下,臣此前确实对变法多有疑虑,然而,这些时日臣反复思量,又目睹民间诸多积弊,深知若不变法,大宋难有长久安稳。”
“臣愿全力支持王大人,为变法尽一份绵薄之力!”
话落,王安石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与感激,连忙向文彦博拱手,“文大人深明大义,有您相助,变法大业定能顺遂许多。”
见此,宋神宗便不再多说,似乎默认了。
王安石变法无疑是对的,而有了苏轼等人的助力,朝堂之上大家联合起来进行变法并改革。
青苗法的推行就像是在干涸的土地上引入了一股清泉,旨在帮助贫苦百姓度过青黄不接之时,免受高利贷的盘剥,让农业生产得以稳定发展,为国家的经济根基注入活力。
募役法的实施,则如同一场社会结构的革新,将民众从繁重的差役中解放出来,让更多人能够投身于生产和创造,极大地提升了社会运转的效率。
农田水利法更是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各地兴修水利工程,沟渠纵横交错,灌溉着广袤的农田,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且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将兵法等,旨在加强军事力量、提升军队战斗力。
保甲法通过把农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
农闲时则进行军事训练,以维护地方治安,节省军费开支,并建立起一种寓兵于农的基层军事体制,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后备力量。
将兵法精简军队后选拔有才能的将领负责训练军队,改变了过去兵将分离的局面,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