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这难道是差分进化算法?”她惊讶地问道。
“你已经开始用差分进化算法来做优化了吗?”她的声音中充满了激动。
“你了解这种算法?”许宁显得有些吃惊,他甚至不确定这项技术在1996年是否存在。
“我在伯克利读博期间,其实参与过这种算法的研究。”徐舒轻描淡写地说。
“什么?!”
许宁震惊的程度,几乎可以与之前他对杜亦熵造成的震撼相提并论。
“我的导师当时提出这个算法,是为了解决切比雪夫多项式的拟合难题。
而且是在我毕业后,去年才完全开发出来的。这是我首次见到它被应用于其他领域,没想到国内的智能优化算法已经如此先进了。”
面对徐舒的惊讶,许宁一时不知如何回应。
幸好,徐舒很快回到了工作中,开始仔细研究许宁的优化方案,并着手于并行计算程序的编写。
由于前期已经完成了参数化建模等准备工作,他们实际需要做的并不太多。
然而,即便如此,两人还是耗费了大约十小时来完善和测试整个优化过程。
特别是当许宁引入了一个流体偏转装置后,使得任务变得更加复杂。
随着最后一行代码通过了审查,徐舒深吸一口气,按下了回车键提交了计算请求。随后,她放松地靠向椅背,等待着结果的到来。
“首先,你注意到了部分关键点,但还不止这些。
为了加速解的评估及提升整体性能,我还结合空闲时间增量矩阵,研发了一套基于快速组合启发式的局部搜索策略。”
徐舒坐在对面,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困惑,显然还在努力消化许宁之前所说的话。
片刻后,他轻轻点头,感慨道:
“差分进化算法原本是用来解决连续优化问题的,而且它是一种无约束的算法。可你面临的却是有约束条件的组合优化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