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未落,天边34方向出现了一个小黑点,它迅速变大,越来越清晰。
观测员立即报告:“是一架运7运输机,速度约350公里每小时,距离大约3公里。”
沈广彦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如果这是一场真正的战斗,而飞过来的是敌方攻击机,而不是这架缓慢的运输机,他的营级防空阵地恐怕难逃一劫。
然而,试飞院的工作人员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情绪波动,他们默默地记录下了所有数据和情况。
虽然他们的沉默对沈广彦来说如同针刺,但测试还在继续,他必须强忍内心的焦虑,指挥部队完成接下来的任务。
从手下指战员熟练的操作来看,沈广彦觉得还有机会在后续测试中扭转局势。
他知道雷达有其局限性,而今天的测试结果将取决于航空工业的技术水平。
作为高炮团的团长,沈广彦现在满脑子想着的就是如何击落那架模拟“敌机”。
利用飞机绕行的时间,沈广彦低头思考对策,随后拿起对讲机,对着正在阵地上忙碌的营长说:
“通知下去,让炮手们全程待命,如果第一轮还是假目标,就别开火,等真目标出现再行动!”
营长听到团长沉稳的声音,心里顿时安定不少,开始有序地指挥士兵装弹、调整火炮位置,为下一轮测试做准备。
沈广彦的做法看似钻了测试的空子,但他已经经历了电磁干扰,知道对手可能的招数。
而且,由于安全原因,运7无法像真正的攻击机那样低空高速飞行,只能以较慢的速度从中空接近,给人工计算射击参数留出了时间。
如果换成是强5或歼轰7这样的战机,即便有雷达辅助,仅靠人力也难以跟上它们快速变化的飞行轨迹。
试飞院的工程师们目睹了一切,但他们没有干涉沈广彦的指挥。
毕竟,他们只是负责记录雷达在干扰环境下的表现,而非进行实战对抗。
沈广彦采取的策略无论成败,都不会影响最终的测试结果。
大约十分钟后,挂载着两个吊舱显得有些笨重的运7重新进入了“攻击航线”。
一切似乎都在重演,但这一次,阵地上多了许多严阵以待的战士,准备迎接新的挑战。